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变“学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变“学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相遇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讲解,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纠正,教师只是提纲挈领,指点关键,把课堂变成学堂。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交往互动,构建了学生自己喜爱的学堂。现撷取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生讲师引学堂活

小强和小丽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师:愿意上黑板写出解答过程的同学请上来,方法不同的同学也请上来写,并在旁边签上你的名字。(教师把学生列的式子起名为方法一和方法二)

方法一:100×4+50×4

=400+200

=600(米)

方法二:(100+50)×4

=150×4

=600(米)

师:老师现在把话筒交给你们,请你们组织同学讨论。

小老师郝同学(以下简称郝):同学们对我们的算式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100×4是什么意思,能跟大家解释吗?

郝:100是小强每分钟走多少米,乘4就是4分钟走多少米。

生:我想问50×4是表示什么意思?

郝:50×4表示小丽4分钟走的路程。

生:400+200是什么意思?

郝: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沉默片刻,吴老师举起了手。)

师:我想问,100×4是小强4分钟走的路程,50×4是小丽4分钟走的路程,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是求他们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路程,可是题目让你求的是甲乙两地的全长啊!?

小老师庞同学(以下简称庞):全长也就是他们两个一共走了多少米。他们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在同一个地方相遇了(一边做手势一边解释),小丽和小强走的路程并在一起,刚好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所以两个人的路程相加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师:听你们这一解释,我就明白了。哦,原来两人走的路程和正好是甲乙两地的全长,因为他们合起来正好走完了全长。同学们认同这个算式吗?我建议用他们的姓来命名,就叫“郝庞算式”。 下面用方法二的同学接着来,我就下去了。

小老师田同学(以下简称田):大家对我们的算式有什么问题吗?

生:请问100+50是什么意思?

田:100+50是小强、小丽一分钟共走的路程,因为他们是同时出发的。

生:为什么还要乘4?

田:因为他们同时出发,一共走了4分钟。

生:100既不是小强走的路程,50也不是小丽走的路程,它们怎么能加起来?“(100+50)×4”为什么求的也是甲乙两地的路程呢?

(田闻听此言,一时答不上来,课堂陷入了沉默中)

师:请求支援吗?对这个算式大家有点陌生,没关系。我来帮点忙,请跟我来,请看(教师引导田同学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人同时相对走一分钟,并让他们提问)。

桂同学:小强和小丽一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生:150米。

桂:2分钟呢?(继续用课件演示小强和小丽两人同时相对再走一分钟)

生:300米。

师:能换个词说吗?一分钟一个150米,那两分钟就――

生:2个150米。

桂:三分钟,四分钟呢?(继续用课件演示)

生:3个150米,4个150米。

田:他们怎么了?

生:相遇了。

田:那不就妥了吗?

师:是呀,那不就妥了吗。好,这里的100、50过去叫什么?

生:速度。

师:这两个速度加起来就是――

生:速度和。

师:100+50=150是他们的速度之和,他们走完这段路,共走了几个速度和?

生:4个。

师:所以4个150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同意吗?

田:这个算式同学们懂了吗?

生:懂了。

师:给这个算式起个名字,就叫“田桂算式”,先求速度和,再求总路程。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自己答;疑难让学生自己释,自己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出示题目后,教师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独立寻求解题方法,接着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台下学生质疑问难,“100×4”表示什么?(100+50)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小老师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讲解,整个课堂热闹非凡。然而在关键之处,教师及时出手。当小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了“100×4+50×4”的意思后,教师向小老师挑战:“100×4是小强4分钟走的路程,50×4是小丽4分钟走的路程,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是求他们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路程,可是题目让你求的是甲乙两地的全长啊?”教师这一有效提问,强化了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同学对于方法二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教师引导小老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懂得“小强和小丽一分钟一共走了1个150米”,“ 两分钟共走了2个150米”“他们走完全程用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让学生真切地感知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一算理。虽然教师没有把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但这种解题方法已在每个学生头脑中打下了清晰的烙印。上述过程,生讲师引学堂活,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还得到了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精彩纷呈,充满生命活力。

生辨师启学堂深

出示:四(1)班为准备联欢会,分三个小组折纸花、纸鹤,第一小组每小时折50 朵纸花,第二小组每小时折60朵纸花,第三小组每小时折40只纸鹤。他们共同折了3小时,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

学生板演完后,教师启发学生把黑板上的算式分成了两类:A:(50+60)×3, B:(50+60+40)×3

师:同意A法的请举手,同意B法的请举手。(每种解法三个代表留在讲台上。)到底是A对还是B对,一场辩论就要开始了。你们互相提问题,谁先问。

A:请问题目求的是什么?

B: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

A:第三小组折的是什么?

B:第三小组折的是纸花。

A:那个念花吗?

B(仔细看题):纸鹤。

A:纸花是纸鹤吗?

B:不是。

A:人家要你求的什么?

B: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

A:哪你们加纸鹤干什么?(掌声响起来了)

B:马虎了,没有看清,把纸鹤当成纸花了。

师:看似同样的信息出来了,这里可有陷阱哦。纸鹤能当纸花吗?你们同意谁的?

生:同意A法。

师:假如B是正确的,题目可以怎样修改?

生1:把问题改成“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和纸鹤?”

生2:把第三组折的“纸鹤”改成“纸花”。

…………

师:同学们你们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假设列式是正确的,既可以改条件也可以改问题。我想问问,通过这事,你有什么启示?

生1:审题要认真。

生2:仔细筛选信息。

生3:所求问题要和条件相符。

师:真好!

在学生学会了典型相遇问题基本解题方法后,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拓展、提升,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练习题,布下了一个美丽的“陷阱”,题中出现了“纸花”“纸鹤”两种不同的物件,提出问题,让学生各自解答。果不出所料,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中招了。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组织学生判断、改错。而是启发学生把黑板上的算式归成A、B两类,学生分成A、B双方 。接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两方代表在台上互相提问,展开辩论。在A方步步追问下,B方认输了。教师是何等的高明,一场纠错活动,教师没有多讲一句,学生自主地发现了错误,自觉地改正了错误。然而,学习没有结束,精彩还在后头。“假如B是正确的,题目可以怎样修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思,有的改条件,有的改问题。一道简单的习题被教师如此的这番“物尽其用”。这时,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一句“通过这事,你有什么启示?”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学会自省,懂得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真是生辨师启学堂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无痕”的教育中得到强化。教师善于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学资源,从中寻找教育契机,启发学生辨别分析,思考反省,让数学课堂自然散发出更多的理性、智慧、思辨的美妙气息,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弹前中心小学)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