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代玉璜赏鉴(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代玉璜赏鉴(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上期)

西汉中期玉璜

西汉中期玉璜不仅数量众多,流播地域亦十分广泛,表明此期已经步入汉代玉璜制作与使用的繁盛阶段,同时玉璜的形制、纹饰较西汉早期亦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西汉中期,早期流传下来的双首合体龙形玉璜仍继续流行。江苏徐州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的双首合体龙形璜(图12),体扁平弧形,两端龙首末端平齐,龙嘴微张,舌内卷,上、下吻宽度相同,杏仁眼,眼睑向左右两侧外出细阴线眼尾纹,耳后竖,耳下部雕琢一束细阴刻绞丝弦纹鬃毛,龙身雕琢精整疏朗的谷纹,外有凸弦纹边阑。本式璜标本还见于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器,年代较前者稍晚。山东五莲县汪湖镇张仲崮汉墓出土一件双首合体龙形璜(图13),龙首雕琢简约,龙口镂雕,上下吻未分离,小耳,颌下有须,鳃弧形,龙身部以双阴线雕琢上下叠置型尖尾龙纹,本式双首龙形玉璜,与徐州小龟山、定县八角廊出土器形制、纹饰风格截然不同。小龟山汉墓出土的另一件双首合体龙形璜(珩)(图14),体扁平,短弧形,两端尖细,龙首仅雕琢出轮廓,龙嘴、鼻、眼、耳、鬃毛及龙身部勾连云纹等均以细阴刻线雕琢,整器虽雕琢简约却神态生动。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一件双首合体龙形璜(图15),体扁平短宽,两端以龙首外廓雕琢有扉牙,龙首的形构及其五官轮廓、龙身装饰性刻绘纹等,皆以装饰性极浓的细阴线雕琢,与上述几类汉代双首龙形璜的形构、纹饰、雕琢技法完全不同,制作工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

西汉中期出土数量更多、流行地域更为广泛的是一类两端平齐的谷纹璜,较西汉早期谷纹璜而言,这一时期的谷纹璜形制、纹饰更加简约。典型例证见于广州西村凤凰岗汉墓出土器(图16),体扁平,半圆形,两端较中间稍宽,外缘雕琢有规整的扉牙,器表饰满谷纹,外有凸弦纹边阑。江苏仪征张集茶场团山汉墓出土的谷纹璜(图17),器扁平,璜体弧度略小于半圆,两端平齐,外缘雕琢有扉牙,器表满饰谷纹,外置细阴线刻弦纹边阑。同类器还见于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谷纹玉璜,只是璜体弧度较前者小。甘肃静宁县李店王沟村汉墓出土谷纹玉璜(珩)(图18),则是璜体弧度更小的一类标本,另与此器约略雷同者还见于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器。

西汉中期,还大量流行一类形构为标准“半璧型”、“半环型”的玉璜,有许多研究者认为,此类标本多系“二次改刻器”,即玉工根据实际需要,将原本制作成型的或正在使用的玉璧、玉环从中间剖开“一分为二”,再打磨处理后即可作为两件璜使用了。典型例证见于甘肃静宁县李店乡王沟村汉墓出土的玉璜(图19),为标准的半璧形。器表雕琢有疏朗的涡纹,缘部有阴刻线弦纹边阑,显然应是从涡纹璧中切割下来后简单打磨加工而成的。李店王沟村汉墓出土一件体呈标准半环形的玉璜,其切割加工前的原型器可能是一件素面璜。本式璜还见于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半璧形素面璜、湖南长沙咸家湖陡壁山汉墓出土半璧形玉璜等。战国至西汉早中期流行一类分区纹饰玉璧,其纹饰多为“夔龙纹―谷纹(蒲纹、涡纹)”组图模式。长沙陡壁山汉墓出土半璧形璜,可清晰地观察到玉璧切割后的断面因未经打磨抛光而留下的印痕,钻孔的工序亦未完成,表明此器确为由分区纹饰玉璧原型器二次改治而成。

与西汉早期类别繁杂的玉璜比较,可以看出西汉中期玉璜的种类已明显减少,早期流行的出廓式、通体镂空式璜、勾连云纹璜此时渐趋式微或基本不见。这一时期玉璜的形制也趋于简化,早期璜体及其附属雕琢装饰物活泼多变的形构,已逐渐演变成一种体呈简单弧形、主体之外没有附属结构装饰的简约朴实风格。就纹饰组图特征而言,战国至西汉早期流行的繁缛细腻、严谨规整的组图风格,亦渐趋被粗约简朴、不追求细部刻画、着重以少量形构轮廓与阴刻线刻画物象神态的拙朴生动构图风格所取代。同时,玉璜的数量及出土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亦说明其生产与流播地域较前有了大范围地扩展,表明西汉中期玉璜在经历了从“传承”到“创新”的衍变异化后,已经形成了自己造型简约流畅、朴实生动的时代新风。(未完待续)(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