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网络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产生了影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进行探究,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圈基本与现实交往圈重合,网络交往对现实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有积极的工具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交往 人际关系

一、导言

网络人际交往描述的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过程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而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1]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曼纽尔.卡斯特尔( M. Castells) 认为, 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2]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他们在这种新型的社会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因其自身的特点又不同于现实社会,那么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也可能和现实交往产生差异,本文就是基于这种现实基础,从社会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现实人际关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3]线上共收回78份有效问卷。线下部分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共计发放135份问卷,回收131份问卷。总计有效问卷203份,问卷有效率 97.13% 。

个案部分是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判断抽样,与被访谈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

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与建构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多元化

1、当代大学生从年龄上来看都属于在网络化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接触网络都比较早,网络接受程度高。

即时通讯软件在交往方式中占主流地位,基于方便快捷成本低的优势而被广泛接受,其在交往方式中占到了42.9%。同时新兴的社交类网站(如人人网)新秀崛起,达到26.6%。性别、年级与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和网友数量以及聊天对象之间并不存在较明显的直接关联。

2、多元化网络交往方式意味着多选择,也意味着复杂和取舍,对人际关系构建没有好坏之分。

(二)网络交往对象相对稳定、固定网友数量有限

1、数量和对象的稳定是不积极进行人际关系的表现。

在数量上,大学生网友数量呈梯级分布,各个范围段差异不明显,聊天对象属于熟人圈,而且聊天对象稳定程度高。网络交往圈基本趋于成型,不会主动拓展交际圈。

表2 主要聊天对象

2、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建构不积极,网络交往圈基本与现实交往圈重合,是现实交往的延续,但其扩张性不大,网络人际交往圈与现实重合是主观的拓展停滞的后果,可能在未来还会拓展。

(三)网络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与建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为工具性和积极性的

1、网络是现代交往的媒介,满足了个人的一系列需求,具有其他交往方式不具有的优点,在人际关系建构方面有可发掘的优势。

网络交流以其隐私性的特点成为大学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网络情境中沟通的双方通过相互的倾诉, 既能获得社会支持, 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4]网络交往充当了安全阀,将不良情绪宣泄掉,从而建立健康、积极、亲密的现实人际关系。而且成本和安全性角度考虑,网络交往作为现实交往的过滤器,人际关系拓展的成本最低且见效快。

2、认知趋于理性,但是行为表现并不稳定。

大学生认知日趋成熟,对于网络他们认为这只是种工具,并不能代替现实,但是实际上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又似乎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五、结论与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现状总体比较乐观,对网络的认识趋于理性化,但是对网络的利用过于保守,并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多元化,但网络交往圈与现实交往圈重合,积极主动拓展性欠缺。他们能清楚地区分网络与现实,沉溺网络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性。调查反映出来大学生在网络上都在尽力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网络对他们来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并不会因为网络交往而荒废了现实交往。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5]认为,个体在人际互动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通过满足他们达到对网络交往的指导,从而让健康积极的网络人际关系帮助矫正现实人际关系,达到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建构。

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网络和现实生活构成一个大舞台,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表演者,表演者为了达到表演的效果通常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作为一场完美表演,需要剧本、剧情,表演者和其他剧组成员、表演区域和道具的协调。这也就是说,在网络服务于现实的人际关系建构过程中,关系建构者亦须协调多方因素。为了塑造大众希望的角色,满足观众期待,表演者必须进行印象管理。也就是掩饰自己与公共要求不符的行为,按照公众期待和社会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这几点上来考虑网络人际交往在帮助现实人际关系建构方面的优势就可见一斑。网络交往对五大因素和四大手段的可控程度更高,这也是本文强调的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建构的积极影响。

注释: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61页

[2]谢俊贵. 卡斯特尔 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J/ OL] . http: / /ww w3. rongshu. com/ publish/ readArticle. asp? id= 8337.

[3]线上是指在专门的调查网站由用户通过网络随机填写,线下是指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选择被调查者填写填写纸质问卷。线上问卷于2011年11月12至22日在“调查派”网站在线调查10天(http:///),由网站用户随机填写,为了保证问卷质量,特对填写机制进行限制,同一电脑不允许多次提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4]Tichon J G, Shapior M . T he proce of haring ocial upport in cyberpace[ J] . CyberP ychology & Behavior, 2003, 6( 2) : 131—170

[5]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2]池思晓,龚文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年第19 卷第1 期

[3]黄利会.从网上聊天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对武汉地区七所高校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75期)2008(3)

[4]汤东,王蕾,苏燕.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J].理论观察,(总67期)2011(1)

[5]谢飞飞.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陈旭.儒家伦理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调试[J].传承,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