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7—年段,具体目标为:学习和掌握各类文体,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视野……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这一系列的阅读要求呢?显然,靠我们一课课地去灌输给学生不是上策,关键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解一时之饥,而“渔”才能让人永久享受鱼之鲜美。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告诉我们:“教材只是个例子。”所以笔者遵循其教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教材为例子,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来授学生以“渔”,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

一、教给读记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积累能力

处于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可能都发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阅读了上千篇课内外文章,然而每当写作时,多数总是咬着笔头,无话可说或是语言贫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潜心语文教学研究的教师都清楚,学生缺少的是知识积累与记忆。当然多数语文教师也知道积累的重要,但往往只能做到第一步——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缺少第二步——记忆,即使是做了第一步,也多是口头上要求,缺乏方法指导与持之以恒。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我每接一届学生,在新学期第一节总是专题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其中的第一要素就是“读记结合”的方法。一是规范化,按佳词丽句、名言警句、诗词成语、修辞典故、精彩片断、经典选材、奇思妙想等类别备好笔记本;二是制度化,每课必记,每次阅读必摘,每天必背,每周必查;三是活动化,每周专题实践课进行交流活动,每月一次评比活动,每半学期开展一次比赛。每届我只要坚持半学期,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就会养成,阅读水平、写作能力也与日俱增。

二、教给读思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我们如果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的话,相当部分的学生读书就会似“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总要等老师去布置任务,显然达不到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带着思考去阅读课文呢?为启发学生重视思考方法,我常引导学生:“假如全国人民每人写一篇文章,就是十三亿篇,如果我们不按一定的方法去读,可能一生都读不完。但如果我们按文体去读,也就变成了几类文章,我们在中学就可能把它们读完。”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归纳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比如说,学习说明文《巍巍中山陵》时,学生按照我教给的“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思考法,很快就知道:这课说明对象是中山陵;说明特征是巍巍(高大);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说明方法是列数字等;语言准确、生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自主阅读能力也就有了。假以时日,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三、教给读品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

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感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功力,体验人物的高尚情操与人生哲理就必须教给学生“读品结合”的方法,即在自主阅读中,一品文章的语言、二品文章表现手法、三品文章的构思、四品文章的人文内涵。如教学《十五夜望月》,学生按照四步品法,一品诗歌的语言——诗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用得极妙,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感觉自己的情思好像随着十五之夜的月光洒落在所思念的人家;二品诗歌表现手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诗人一改人们直抒思念情感的写法,委婉抒胸中情愫;二改写个人情思为写天下所有人的情思;三品诗歌的构思——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却句句让人联想到月;四品诗歌的人文内涵——感受到诗人在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而产生的别离思聚的那种意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又使学生受到诗人慰藉所有饱尝思念之苦人们的美好情怀的感染。

四、教给读疑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

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现象。自读中往往只满足学习与摘录生字新词、归纳段意、主要内容之类的,而对课文内容不作深入的探究。为此,我规定,每课在自读中至少要找出一个需要质疑的问题或体会较深的问题在课堂合作交流或质疑探究教学环节中与同学一道交流与探讨。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学生提出了: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采用的什么方法?晏子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淮南的柑橘到了淮北就成了枳,晏子是想说它们的不同是因为水土不同吗?”等十多个不同内容的交流题;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同学们一连提出五个不相同的探究题:“明月几时有”,苏轼为什么还要去问青天呢?为什么还要乘风归去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们知晓的自然现象,作者在此的用意是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五、教给读阅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即学生常常是一课学习结束后,学习也就结束,或做一些老师布置的有关课文内容的问答题也就了事了,并不再阅读同类或相关的作品。为此我又硬性规定学生,每一课学习结束后,必须对比阅读一篇同类课文或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整部作品。如学习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有的学生阅读的是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有的学生是与《幼时记趣》做对比阅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总之,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引导学生做到上述阅读学习“五结合”,既使学生掌握了终身受益的阅读学习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达到了新课标的语文阅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