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者规范,空白多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领导当然得反复讲,但不能光靠领导费口舌。光靠领导的嘴,领导说得再正确也难免“人治”的印象。
最近,《青年记者》刊登了杨晓白先生编译的《路透社新闻手册》、《纽约时报新闻采编部门价值与实践手册》。仔细读后,生出不少感慨,人们老说老外的“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如何,看了这俩手册,真是领教了。所谓“专业”,就是规范。没有规范,只有疯长,何谈“专业”?而疯长,则难逃“被修理”的命运。“修理之手”,不外乎政府(或法)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
要想不“被修理”,就得加强管理。一说管理,管者头疼,被管者厌烦。怎么办?人们说“自我管理”吧,“自我管理”是最好的管理。“自我管理”好是好,但有两个前提:一是记者得有意识地坚持自己管自己,二是媒体得有一个让记者自己管自己的标准。“自我管理”不是各行其是,而是人人自觉服从组织统一的职业理念和专业规范。就此而言,媒体先拿出标准来,是“自我管理”成其为管理的前提之前提,而这,恰恰是国内媒体所欠缺的。
国内媒体不缺记者管理,但管理往往体现在上级文件、电话通知中,体现在内部老总开会要求、讲话强调中。尽管也很卖力,但效果欠佳,有时还适得其反,让记者滋生出厌倦、逆反情绪。
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不管是上级文件还是媒体老总内部开会的要求,内容绝大多数是记者职业理念和专业规范方面的。像新闻真实、审核把关、采访规范、理性表达,以及未核实不刊用,反虚假反跟风反恶炒等,都是基本职业要求。上级不发文,老总不发话,记者也该坚持和遵循。可为何仍然问题不断?
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这类问题,老是上级来要求,容易让记者产生错觉:这是上级要求的,领导管得太多太死了;二是媒体自身没有建立人人遵循的正式的新闻手册或采编手册――领导当然得反复讲,但不能光靠领导费口舌。光靠领导的嘴,领导说得再正确也难免“人治”的嫌疑;而同样的内容,变成正式的手册就是“专业”、“规范”、“法治”。由此也提醒新闻主管部门和媒体老总们,得好好领会党的领导哲学――把党的意志、人民的意愿通过一定程序变成国家法律,并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看杨晓白先生编译的这俩手册,还生出一个感慨:职业理念和专业规范,国内外媒体大差不差。我们整天强调的很多内容,其实在路透社、纽约时报的新闻手册里有几乎一样的规定。比如:
关于使用撰稿人的稿件,路透社规定:在雇用撰稿人的时候要保持最大程度的谨慎,我们只使用能够并且愿意遵守我们关于精确、客观、引用以及远离偏见等严格标准的著名记者作为撰稿人。没有地方局负责人或主编的明确批准,任何单个记者不得雇用撰稿人。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路透社规定:在确定新闻的真实性之前不要采用该新闻。要通过保持怀疑精神和复查信源来抵御骗局。对于外来主动提供的,通过邮件、传真、即时在线消息以及其他电子手段发来的信息,在使用时同样要保持谨慎。即使影响时效性,也要严格执行审查程序,在确认消息的准确性之后再消息。绝不使用从互联网上发现的信息,即使看起来信息是来自真正的机构或是官方网站,因为你难以核实以这种方式得来的信息。
为保护报纸在公众当中的公正形象,纽约时报规定得更详细,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仔细阅读这篇文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加以应用。对其不熟悉,不能作为今后违反规定的借口;相反,将会错上加错。”有些规定,在我们看来管得“太宽”了。比如:
员工在外进行演讲或者参与其他的类似活动,无论是收费还是不收费,都不可以向演讲对象暗示他们代表本报(除非的确是这样)。相反,员工应当提醒受众,自己所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个人。
时报对员工发表在时报或时报网站上的文章、专栏、照片、美术作品或是其他素材拥有全部权利,没有预先获得时报的书面认可,这些材料都不得被在别处再版;也不得被改写、修正或是进行其他形式的改动并出版。
员工不得出于与时报工作无关的目的使用时报的身份卡。不得在本报工作用途之外,出于任何其他目的使用时报的信头纸、名片、表格或是其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