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船在司家码头停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昔日的大明湖是一个渔村。湖西和湖北岸由高耸的府城墙遮挡,湖东和南岸则与街巷民居相通。由于湖北岸的北水门一向不通车马,只通舟楫,这相邻的街巷便行人稀疏,门庭冷落。尤其解放后大明湖围墙造园,与这一带的老街便有了隔挡。一些街巷如北门里街便成了口袋式的死胡同,更显得偏僻而幽深了。
直到大明湖扩建拆迁以前,东岸迤东,明湖路(旧时的东门里大街)以北,除南北历山街拓宽后成了大明湖东门的交通要衢,其他街巷依然故我,保留着传统的街区格局,因这一带没有什么交通要道,也非商业集散地,是老城内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这些院子大多为老砖筑成,也有些土坯或夯土墙,屋顶上是花脊小瓦,硬山坡顶的门楼上枯萎的衰草在微风中摇曳,黑漆门扇使院子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若即若离。将这些院子串联起来的是一条条古韵悠长的街巷,像学院街、秋柳园街、司家码头街、北门里街、阁子前后街、阁子东西街、汇泉寺街、北曾家桥街、东玉斌府街、 北太平街,前后高祥后街、东西镰把胡同等,宛若迷宫,曲折穿行。
而北门里街、阁子西街、北曾家街桥街,司家码头街和秋柳园街则一直保留着老石板路,成为济南旧街巷的标本。在此漫步,仿佛昨日重现,时光倒流。
旧时没有围墙的大明湖,船是随便可以停靠的。但湖南岸原先有两处集中停船的码头,一处在鹊华桥头,另一处就是司家码头。司家码头附近的岸边原本是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庄。早年,这里蒹葭苍苍,杨柳依岸,菊生东篱,鸡犬相闻,一派乡野气息。
晚清年间这里先有了司家庄的名字,后有了司家码头之街名。司家是这个小村庄里有影响的有钱人,后来司家的掌门人司绍堂、司松岩父子从事实业,在杆石桥南开办了毛巾厂。“司家”之名便在济南百姓中间口碑相传,知名度也日益攀升。这条南北走向、长不足百米的小街北与湖岸相连,南通东西钟楼寺街,西与正谊中学(即后来的十七中、济南第一艺专)毗邻,东与秋柳园街相接。上个世纪50年代,大明湖竖起围墙,司家码头的功能丧失,司家码头街也被拦在了公园墙外成了死胡同,昔日这里的繁忙景象不见了。60年代,东门里大街、司家码头街。东西钟楼寺街合并改称明湖路,司家码头的街名从济南地图上消失。
原司家码头街北首尽头有座三公祠,码头就在旁边。街上住的几户人家都是平民百姓。路北首道东的第一个院子,是司绍堂的故宅。由北向南的第二个院子,即后来的明湖路235号,住着司松岩和他的子孙。这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北屋窗台下那口司家井常年流淌着。司家的第四代最小的孙子司长岭和那些祖上留下的八仙桌、太师椅一起,一直住到搬迁以前。司家的这座小四合院也有幸被保留下来,成为将来大明湖的一部分。
第三个院子的主人则是位于估衣市街的经文布店的创始人辛铸九的宅院。其规模和司松岩家差不多。街上可称得起大户的是路西中段的一处五进院落,占地达3000多平方米。其中跨园内有北楼,上下两层。据说这里曾是清末山东盐政使王鸿鹿的官邸。后来由王家的私塾先生陈氏居住。而北楼则成了出租房,一些官、商及文职人员在此居住。街的北首原先还有一主营济南菜(也称历下风味)的饭庄“雅园”。这条街上住的一个名叫李让的大厨便在这家店里掌勺,解放前倒闭。
司家码头街向东,平行的巷子便是学院街。清雍正四年(1726年),山东提学道与其他省一样被称为提督学院,并改官名为“钦命提督山东省学政”,俗称“学台”,其驻地就称为“学院”,这条街的名称便由此而来。今天学院的踪影不见了,但路东那几组经典高阔的门楼和四合院保存完好,向人们昭示着昔日主人的地位与气派。据说这些房屋解放前归张姓大户所有,张家四兄弟一人一套四合院,后来充了公,成了普通民居的房舍。_学院街北行东折即秋柳园街。这里便是清代诗人王渔洋曾经读书的地方秋柳园,6王渔洋(1634~1711年),字士祯,原籍诸城,他的诗中有很多对济南山山水水充满情感地描绘,像“济南山水天下无,剩水残山还自殊。”他常与朋友到秋柳园中宴饮读书,还以此成立了秋柳诗社,写下了《秋柳四章》,诗中旬句写柳却不见“柳”字,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因此也有人说王渔洋的诗是中国“朦胧诗”的滥觞。秋柳园不知何年废圮了。这条街上11号是个三进四合院,房主是西门亨源木业的王玉林。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家盖房时曾挖出来块石碑,上面记载的正是秋柳园,因此这里可能就是秋柳园的遗址。后来这座院子的主人是他的儿子王德明,也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同司家院子一样幸运,王家的这三进院子也保住了,成为将来大明湖内“秋柳人家”景区。
从秋柳园街再往东走,便是汇泉寺街 阁子西街 訇子前后街及贺胜戏场街了。这带既没有什么有名的商业建筑,少有的庙宇也早已倾圮。说起来这一带曾经有过“名胜”。汇泉寺街北首是大明湖的兰花岛,原先这是个半岛,与汇泉寺街连为一体。上有汇泉寺,是个佛教寺庙,辛亥革命后还是中华佛教协会支部所在地。寺的名字取“汇泉”,源于众泉从此汇流入湖。这寺什么时候倒塌或被拆除不得而知。过去汇泉寺街叫二郎庙街,“”前“破旧立新”,二郎庙街改称二贤街了,似还不妥,便因袭旧有名胜改称汇泉寺街了。
在阁子前后街的结合部,过去有个汇波寺,汇波寺上筑有三宫殿,当地人俗称为阁子,内祀诸神,佛道杂处。后来修整街道时,将阁拆除,过去阁子前街叫汇波寺街,阁子后街称为“后街”。如果汇泉寺和汇波寺阁还存在,大明湖东岸的景致也许不像现在这样平淡无奇了。
过去,湖东一带最为热闹的地方是南北历山街西贺胜戏场街上原有的“大舞台”了。“大舞台”是个老戏园子,由刘和坤为班主的京剧科班“全胜班”创办于1870年,是济南第一家剧场,当年还上映无声电影(当时叫电光影戏)。据老人们回忆,这戏园是个圆形,地方不大,条件非常简陋,是用席子和苇箔扎起来的席蓬。四周墙壁是用木板钉制的,戏台坐北朝南,台下几十张方桌,开演时观众坐在桌子四周,边喝茶边看戏。戏园东西两侧还有简易的两层厢楼,是有些身份的人看戏的专座。民国初年,著名的京剧演员汪笑侬就经常在此演出。后来成为济南著名的戏班易俗社的演出阵地。1920年新年,山东学生联合会在“大舞台”演出爱国反帝新剧,遭军警干涉,学生被打伤,大舞台的部分设施被砸毁,后来在一次大火中化为灰烬。这贺胜戏场街的名称在后,有人说这是“火剩戏场”留下的谐音。
过去济南东城一带保留着不少高阔的门楼,都属殷实富户。其中多为经商者,而济南向有“十商九盐”的说法,因贩盐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赚取暴利的行当,因而盐商的宅子自然也颇为讲究。阁子前街东侧有条街叫东玉斌府街,相传过去是德王女婿的驻地。王爷的女婿叫仪宾,其办公和住所叫仪宾府。百姓们就称之为玉斌府了。街口路东6号是座不寻常的四合院,院子正房和南屋都是二层楼房,砖石结构,严丝合缝,工艺精细。山墙上的砖石浮雕也十分传神。这处房子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主人姓左,是济南府有名的大盐商。解放后这里成了10户人家共住的大杂院。如今,这处济南少见的“石头楼”,被修旧如旧,成为湖东南岸延续历史与经典的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