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地区经济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界定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地区经济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界定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范畴目前主要从资源禀赋角度进行界定。文章在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构建了确定资源型城市的数学模型,以阜新为例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基于经济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灰色关联度;资源产业;产值规模;就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55-03

1.资源型城市界定的研究现状

资源型城市对我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一些资源具有耗竭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1]。为此,国家专门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产业转型的试点,以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并不清晰,一般可以归结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定性描述主要有: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2];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3],这两个定义都表明城市的主导产业包括矿产品和矿产品的初加工品。有学者把单一产业性城市(一般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或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石油)、大同(煤炭)、铜陵(铜矿);一种是产品型城市,如十堰(汽车)、攀枝花(钢铁)、仪征(化纤)等[4];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质的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定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突出的观点: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6];矿产资源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业等)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为资源型城市[7];凡属采掘(采伐)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8];国外学者哈里斯(C.D.Harris)认为,主导矿业职工占全部从业职工的比重大于15%时则为矿业城市[9]。这些定义是站在资源禀赋角度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进行界定,主要从城市以资源为依托,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及采掘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几个方面论述。而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要进行转型,不仅仅是资源主导产业要转型,同资源产业关联密切、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大的资源产业都要转型,因此对资源型城市概念的界定至关重要。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区域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整个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指出,作为主导产业具有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等特性。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同样遵循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规律。资源性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中起支柱作用,决定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其发展通过产业之间的互相联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现有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只是强调了以资源为依托的城市,即资源型城市是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大或采掘业在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大,实际上从业人员数量大的资源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未必大;采掘业对地区经济总量的贡献大但可能是单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单一性的,并没有形成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为辅助产业的产业体系来全面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必然。根据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接替产业以及支柱产业等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有偏颇也在所难免。

因此,本文站在地区经济发展角度,通过构建资源型城市界定模型进而计算资源产业在整个地区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方法的提出和问题分析角度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资源型城市界定模型的构建

3.1 资源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要遵循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关联效应强,带动地区就业的原则。

3.1.1 产值规模

根据规模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的产值要在当年在该城市的地区总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地区GDP的贡献比较大,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带头和促进作用。计算公式[10]:

SYi(t)=Yi(t)Σni=1iY(t)×100%⑴

其中,SYi(t)为产业在t年的总产值比重,Yi(t)为该产业在t年的工业总产值,n为被评的产业个数。

3.1.2 工业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的产品有更大的市场,增加此类产业在产业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所引起的满足需求相适应。表达式为:

ei=ΔQi/QiΔNI/NI ⑵

其中ei为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ΔQi/Qi为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ΔNI/NI为国民收入增长率。

3.1.3 就业规模

SLi(t)=Li(t)Σni=1Li(t)×100% ⑶

其中,为产业在年的就业人数比重,为该产业在年的平均职工人数[10]。

设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分别表示投入产出表中产业部门的行列序号,为产业部门数,则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1]:

3.1.4 感应度系数

3.2灰色关联度模型[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广泛应用于农业经济、煤炭系统、生态系统和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待评价样本和评价标准

以X(0)j(K)(K=1,2,…,m)表示待评价样本的各评价因子的实测值,其中下标j表示待评价样本,k表示评价因子,再以X(0)i(K)(K=1,2,…,n,K=1,2,…,m)表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3.2.2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实测值与各级标准值的平均值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公式:

Xj(k)=X(0)i(k)1nΣni=1X(0)i(k),i=1,2,…,n,k=1,2,…,m

其中,Xj(k)表示待评价样本第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X(0)j(K)表示待评价样本的各评价因子的实测值,X(0)i(K)表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对评价标准的无量纲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Xi(k)=X(0)j(k)1nΣni=1X(0)i(k),i=1,2,…,n,k=1,2,…,m

其中,Xi(k)表示评价标准的第i级第k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X(0)i(k)表示标准中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3.2.3 计算关联系数

无量纲化处理后,以待评价样本的m个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构成参考数列。即:

|Xj(k)|=|Xj(1),Xj(2),…,Xj(m)|

以评价标准的n个级别的m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构成比较数列。即:

|Xi(k)|=|Xi(1),Xi(2),…,Xi(m)|,i=1,2,…,n

计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关联系数:

ξi(k)=minmin|Xj(k)-Xi(k)|+ρmaxmax|Xj(k)-Xi(k)||Xj(k)-Xi(k)|+ρmaxmax|Xj(k)-Xi(k)|

其中,ξi(k)为Xj(k)与Xi(k)(i=1,2,…,n)在第k项评价因子的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其取值在0~1之间。

3.2.4 计算关联度

用m项关联系数的平均值作为待评价样本与各级评价标准的整个关联程度的度量,即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γi=1mΣmk=1ξi(k),i=1,2,…,n

4.实证研究――阜新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4.1 数据的来源

以阜新市2001~2003年三年的各产业产值为原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把阜新市的产业划分为32个部门[12],选择产值规模、就业规模、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作为指标进行计算和灰色关联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4.2 指标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阜新市各产业按产值规模大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煤炭采选业、农业、食品制造业、饮食业、商业、纺织业、机械工业、金属采矿业、其他非金属采矿业、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

按就业规模大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煤炭采选业、农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机械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工业、商业、纺织业、饮食业、化学工业 、其他工业。可见,以煤炭采选业为代表的资源产业带动了城市的就业率,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4.3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结果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构成行业的总关联顺序为:工业、批零贸易餐饮、农业、林业、建筑业、运输邮电、渔业、畜牧业。可见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第一位的。

5.结论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以煤炭采选业等资源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对阜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定义为:资源产业产值对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资源产业从业人口多、产业关联度强的城市即为资源型城市。

对资源型城市界定还要本着动态原则,随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资源型城市逐渐变为资源枯竭城市,如阜新,对资源城市要及时地考虑转型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资助(05w127);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基金资助项目(2006LnskLktgLx-66-41)。

参考文献:

[1]路世昌.耗竭性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8):118-119.

[2]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96-97.

[3]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5-36.

[4]王元.重视单一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0-1-11(9).

[5]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创刊号):75-80.

[6]俞滨洋,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城市规划,1999,(8):55-56.

[7]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1993 ,(5):218-225.

[8]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1994,( 5).

[9]沈镭,程静.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J].经济地理,1998,(2):41-45.

[10]田.阜新市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99:24-30.

[11]耿雅妮,张军.宝鸡河流水质灰色关联分析与评价[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6):34-35.

[12]罗月丰.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J].资源•产业,2005,(6):110-111.

[作者简介]路世昌(1962-),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王政辉(1981-),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

[收稿日期]2007-09-20(责任编辑:梅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