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引课”到“引思” 让“引”贯穿全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引课”到“引思” 让“引”贯穿全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引课是艺术,是手段,引课真正的目的是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勇于探求新知,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引课把情境设计当作开课的敲门砖,而引思的线索设计应贯穿整个课堂,具有整体性。本文论述如何从引课走向引思,达到培养学生“愿思、有思、深思”的目的。

关键词:引课;引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06

一、问题的提出

学起于思,“思”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是课堂的“轴”。通过思考探索的过程,拓宽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学生发展智力的起点,也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奋发上进的一种推动力。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展开对新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始一堂新课之前需花力气在引课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

二、“引课”与“引思”根本区别

“引课”是教师教的需要,把情境设计当作开课的敲门砖,是零散堆砌的,“引课”的情境设计往往追求化学的现实背景。“引思”是学生学的需要,它的设计则贯穿课堂,具有整体性。“引思”的学习活动线索设计比“引课”的情境设计更具有系统性,更能促进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在活动线索的启发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在学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主线,形成课堂学习活动的主骨架。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化学知识学习中都能找到很适合学生的现实情境,如果一味地追求这种情境而忽视教育本质价值,那么往往就会造成“外挂”式情境,这是化学课堂教学别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通过引课达到引思的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引课”。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对一堂课产生强烈的兴趣,能唤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能巧妙、简捷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去接受新知识,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目的。

1.新颖独特,以趣引思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理论支撑,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开始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

案例(1)――苯酚

引言:首先看老师变一个“魔术”。我的道具很简单,概括为“一杯一灯一试管”,而魔术的主角则是试管中的“牛奶”。

①趣味系列实验:“超级变、变、变”

②实验说明

实验前先取苯酚加少量水,振荡后加热溶解然后冷却,制成“牛奶”备用。实验时第一步将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中液体的变化;第二步将试管趁热浸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接着往试管中依次加入甲、乙、丙三种溶液,依次观察现象。

过渡:由此可见,此“牛奶”非彼“牛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角―苯酚,下面对苯酚分子结构介绍……

评析:苯酚是《烃的衍生物》中的重要内容,而苯酚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以上趣味实验展开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生活,以境引思

化学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引课阶段可以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抓住日常生活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抓住中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也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以此为探究问题的导入点,以多媒体形式快速进入相关知识的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蛋白质

教师:我们看一道公务员考试的题目,你会吗?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第13题:

下列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是( )

A.医用酒精和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相同,都可用于伤口消毒

B.由于淀粉有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检验加碘食盐的真假

C.喝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可有效缓解重金属中毒现象

D.低血糖症状出现时,吃馒头要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报出自己的答案。(以选C为主)

教师: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看一组标本图片,你们知道它是采用什么手段进行制作或保存的吗?

学生:加防腐剂;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等等。

教师:看到这些,你们还想到了哪些问题?对蛋白质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如:为什么重金属中毒的病人能利用鸡蛋清进行解毒?以外还有别的办法吗?福尔马林防腐的原理是什么?……

教师:这些问题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蛋白质,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蛋白质的性质。欲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一下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评析:素材中的“公务员考试”、“动物、化石标本”和分组实验,原本毫无相关之处,但通过“公务员考试考什么”等情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蛋白质到底有哪些性质),引领学生思考。

3.设悬布疑,激疑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参与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即“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路线前进的。多媒体视频文件在教学中有着特有的魅力,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视频文件总是非常感兴趣。多媒体视频能立即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记忆深刻。充分利用视频资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3――卤代烃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教师:播放短片(主要介绍水立方外壳,为什么不用玻璃结构、也不用混凝土结构的原因,而采用另眼相看的“聚四氟乙烯”来造房子。短片长1分钟,吸引眼球。)

学生:充满好奇。

教师:聚四氟乙烯是含氟聚合物,它材质轻盈而富有弹性,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让我们再看一下其他含卤素的有机物在人类中的应用(展示聚氯乙烯做建筑材料,在环境中比较稳定)。

教师:板书――我们身边的卤代烃

学生:讨论ETFE的优点有哪些?

教师:卤代烃带给我们的便利……

评析:结合科技材料,介绍水立方外壳,为什么不用玻璃结构、也不用混凝土结构,而采用另眼相看的聚四氟乙烯来造房子(薄薄的塑料这么神奇,到底有哪些性质,生活中还用到了哪些塑料,我们能不能做实验来求证等等)。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想通过实验来求证)。

4.素材朴实,以启引思

我们在备课选材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新颖、别致,认为只有新颖的东西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殊不知,有些所谓老套的素材只要配上合理的启发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引课就是老师“领进门”的时候。引课时,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所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掌握这种艺术,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

案例(4)――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教师:铁和铜是人类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两种金属。展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出土文物。

学生:学生对图片很感兴趣,但仅停留在表面。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铜和铁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金属,为什么既不是金银,也不是镁铝?

(2)人类首先发现并应用的是铜,其后是铁,为什么?

(3)原始阶段使用量发展较快的是铜,而不是铁,为什么?……

评析:所选素材是历史中非常著名的文物图片,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化学知识相联系,并提出涉及金属性质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

四、教学反思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别致的设疑问难往往能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线,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注重“引思”,在“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引思,进而构筑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多媒体引课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还可以从实验入手,从典型的例题出发等等,无论选用何种手段,都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同行参考。

1.使学生从不思到愿思

引思能否顺利推动,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参与。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师生情感和培养对化学知识的热爱之情双管齐下,置教于情中,置学于情中,这样就会由情生愿,由愿激思。其次乐源于趣。一般来说,人们对有趣味的事物总是乐于思维、乐于联想。化学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用一些相关的化学趣闻、现代科技等调起学生兴趣,用趣味诱使学生寻根创底,乐于思维,乐于联想。

2.使学生从无思到有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新的进步。”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提高能力。这是“引思”教学尝试中的重点、难点。每位教师应抓住这个重点,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并重视鼓励和保护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3.使学生从浅思到深思

要能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化学知识原理和概念要精心构设出一种相关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其境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如此,就能诱导学生触景生情、临境发感、提升思维、深入思考。使学生拥有善思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