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实施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队伍;审计方法;审计质量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企业应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便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首先应确立内部审计模式,目前较为理想的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大型但经营模式较单一,且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企业,因其一般具有内部管理层次较少、管理结构集中、管理幅度较小等特点,也即高层管理部门与下属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较为简单。在这种情况下,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选派管理及专业精英并有威望的董事数人组成,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它既可以受所有者委托,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亦可对高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二是经理领导下的审计部模式。适合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其业务范围较窄,经营规模较小,无论是从管理层次,还是管理内容上都相对较少,因而可直接在总经理(或厂长)下设审计部门来行使审计职能,对总经理以下管理层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三是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审计部模式。对于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公司而言,因其一般规模大,内部组织结构较为细化和复杂化,管理层次较多,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加大。因而,为了更好地监控所有者与经营者,高层管理者与其下层的各经理层之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除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等组织结构,由监事会对董事会和总经理层进行监督,而且除了对董事会的监控和宏观方面的监控外,为进一步保证总经理与下属各管理层对经济责任的如期履行,需要在董事会下面设审计委员会,主要对总经理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在总经理下面设审计部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由总经理授权,主要对总经理以下各管理层次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控。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1)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

准。企业应将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作为任用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中级会计师或审计师以上,并且具有会计、审计、税务、统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标准为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泄露秘密、。(2)搞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会计、审计、税务、经济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途径。(3)推行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与他们在内审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挂钩;或者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奖励的制度,可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大胆、积极地开展工作。(4)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保护制度。许多内部审计人员不敢大胆地开展工作,是担心因自己大胆开展工作得罪他人而遭打击报复。公司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保护制度,使他们放下顾虑,大胆、积极地开展工作。

三、完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1)更多地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2)改变传统的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方法,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要审计方法。在审计过程中,以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使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实施审计程序。分析性审计程序主要研究并比较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性审计程序在确认以下内容时非常有用:意外差异;期望的差异;潜在的错误等等。(3)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计算机审计的有效平台。在企业内部网嵌入审计程序,使计算机能对一些敏感和重要环节实施监控的情况自动记入审计文件。一是审计人员可以对所有收支项目进行跟踪审计,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的合法性。二是构建审计信息交流的网络界面。充分利用网络具有的“快捷、交互”的特征,通过网页的形式实现审计信息的动态管理,扩大审计的影响力。通过网络通报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结果,使广大职工能上网查询审计情况。还可以设立电子信箱,受理群众举报。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续).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5(30)

[2]陈耘.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