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探讨了管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教育理念,以及基地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理念的蕴含与体现,构建了以“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块,形成了“333”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阐述了基地的作用以及收到的成效。

关键词: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培养体系;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樊世清(1967-),男,安徽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于泽(1972-),女,黑龙江巴彦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20年我国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求,大学生作为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1]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国内多所高校也率先组建了以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代表模式的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的“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从2009年实施至今,在广大参加基地建设教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下,“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旨在以基地的建设实践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探讨。[2]

一、基地建设思路

基地培养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不断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作品、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多形式训练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1.基地教育理念

基地贯彻“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实行自学+指导+辅导+研习,即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长辅导、团队研习、竞赛(活动)检验、专家点拨(评)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注重贯彻“过程培养”的理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另外,要逐步探索形成“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高年级与低年级融为一体、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校内外会员融为一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形成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及培训、培养流程,力争在基地的各类实践中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

2.基地文化建设蕴含教育理念

基地文化墙的建设体现出基地的教育内涵,如图1所示。

以各类创业成功人士的照片拼成的三个字母图形,体现了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理念,基地以类似的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以文化这种氛围、这种无声的语言鼓舞学生奋发向上,让文化这种力量推进学生前行。

二、结构建设

结构是基地的全体成员为实现基地目标,在基地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基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是一种松散型结构。组织结构图及功能如图2所示。

1.素质拓展中心

所有会员进入基地都要接受培训,参加实训、实习、论坛(讲座)、研讨会、夏令营等。

2.创新训练中心

会员一般都要参加基地项目和基地教师指导的院、校、省、国家级训练计划项目活动等。

3.学科竞赛中心

会员选择参加院、校、省、国家甚至国际性经济管理类相关大赛,参赛活动由各社团组织。

4.技术信息中心

会员参加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系统开发、维护,为师生、市民、企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

5.创业实践中心

会员在条件成熟时选择组建若干个团队(工作室、网店、小微公司等形式)开展创业活动。

6.综合管理中心

负责基地所有事务管理,包括会员管理、基地规划、宣传、外联、日常管理、档案管理等。

三、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地以推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宗旨,以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与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出发点,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只啃小专业而知识面狭窄,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等情况,基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举办赛前培训班等形式,为学生填补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1.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在此用在基地人才培养上也非常合适。基地构建了以“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块,在各模块中辅以不同内容加以训练和培养,在基地中逐步形成“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长辅导、团队研习、竞赛(活动)检验、专家点拨(评)”闭环的学习系统,做到学生的问题在基地中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疑释惑。构建的基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1)德育首位。林崇德教授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无论在哪类人才培养中,德育教育都应放在首位,为此基地也将德育视为首位教育,对加入基地的学生,首先在面试时对其品德进行考核,通过辅导员等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品德,进入基地还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如何做人、如何感恩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了解,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好,即使能力再强,他的前方道路都不可能走远。在基地培养中,通过给学生安排工作,也能锻炼和考验其品德,付出总有收获,基地的任何机会永远为品德好的学生准备着。

(2)能力本位。在能力本位培养模块中,主要从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几方面培养,通过基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基地与协会活动、GMC、三创比赛、网站开发与维护、文化建设创意设计、产学结合、实践创新项目、各类活动策划、现场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

基地日常以公司形式运作,要求学生将基地视为一个小型的公司,如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公司”“利益”(基地成果)最大化(精品),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并且要有想去做还必须做好的韧劲,这些都是需要能力的。

在实际的基地运作中,每次组织活动都要求学生写活动策划书,甚至要去找赞助,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由不主动、没有创意、写不好到主动去做并能做好,每个策划书都写的非常规范,宣传资料及LOGO的设计都有创意、活动的形式有创新,还能到企业去找赞助、了解社会,大胆去实践。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文化品位。文化是一种力量,无论承认与否,这种力量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文化左右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文化表现为一种思想,一种行为,一种爱好,一种习俗,甚至一种制度,一种组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3]基地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外,还必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因此,基地可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组织基地论坛、校内外会员联谊、微博、风采展示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从基地的角度来说,文化品位培养模块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基地人才培养上,也必须注重文化品位提升的培养。

2.建立“333”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4]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注重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图4为基地的“333”人才培养模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体现在培养形式上,“因材施教”体现在三类人才和三层次培养上。

四、基地作用与建设成效

1.基地作用

(1)基地能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不同层次(本科、研究生、MBA、校内、校外)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团队学习模式创新效果更加明显。

(2)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学生淡化了班级、专业,减弱了归属感。加盟基地后成员和导师之间交流密切,可增强归属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实行个性化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还可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学生的需求,增强了教师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强烈意识。

(3)了各类比赛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团队意识,还能使学生主动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4)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开发能力、管理素质。

(5)积极向上的基地文化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

(6)基地从过去的零散指导转变为集中指导,发挥了团队指导的功效。

(7)通过基地的日常管理,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分类管理能力,以及起草各类制度的能力。

2.基地建设成效

(1)基地自身建设成效。基地文化建设颇具特色,如LOGO设计、基地旗子的制作、文化墙的建设等;基地还制定了各类管理制度,如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发展规划、基地指导教师职责、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基地干部招聘制度、基地例会制度、基地成员考核奖惩制度、基地成员考核细则、基地学生活动项目审批制度、基地大型活动项目管理制度、基地例会考勤制度、基地干部理论研习制度、GMC赛前培训考核条例、基地实训室管理制度等。

(2)学生培养成效。三年来,基地平均每年接收各类培训学生约2000人,进入基地参加各类比赛的学生约1000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近200人,基地内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其中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了10万元资助。另外,已有部分学生进入到创业阶段,如囧工作室、网店、小薇公司等,都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营收入。

参考文献:

[1]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478-1503.

[3]郭军平.文化是一种力量[EB/OL].[2011-07-11]..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