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说明微型课题要素的例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说明微型课题要素的例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面是作过的一个选题《教师“口头禅”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

研究缘起:

我在做教师时,发现自己经常不经意间就冒出一两句“口头禅”,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到市教科所工作后,在各地听课时,我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的纯粹属于教师个人的语言习惯;有的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譬如在紧张焦虑之中,最容易口不择言,经常无意识地冒出一些毫无意义的词句……

“口头禅”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有不少消极作用,如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容易导致学生分心或者造成他们厌烦的心理;使教师教学形象有所损害,等等。总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研究目的或意旨:

通过研究,使“口头禅”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与矫治,进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面貌,彰显教师的教学风采。

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法。听不同年级、年龄、学科教师的课共不下于20节,除采用一般听课方法,还随时记录上课教师“口头禅”的具体语词、频次、易境等,然后进行归纳,力求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是访谈法,也可以是“沙龙法”。征询访谈对象对“口头禅”现象的看法,和他们商讨改变的策略,等等。有时还可以举办小型论坛,集体“会诊”。

三是文献法。可以以“口头禅”或“口头禅心理”、“口头禅与教师”、“口头禅与课堂教学”、“教师与语言艺术”等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到最多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演讲学》、《演讲与口才》等书刊,其中应该有相关材料。

四是“实验法”。如果有条件,可以与心理老师等一起进行一些“实验”。如,一位心理医生请一个口吃严重者故意把话说得更结巴,结果一周后久治难愈的口吃现象大大减轻。仿此,亦可用“实验”,请“口头禅”重的教师故意多说,看此种不同一般的心理暗示能否起效。

研究程序:

先调查,后访谈;再结合运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口头禅”现象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和多层面的观察、分析、比较,基本弄清一般成因、易发或多境等规律性问题,然后寻找、总结、概括应对办法或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预计要用半学期时间。

研究预期成果:

除实现优化教师言语行为、改进课堂教学面貌等目的,还可以写作、发表数篇文章,如,《从优化心理入手,矫治教师“口头禅”现象》、《教师“口头禅”与教育理念》和《解“禅”:让教学语言“一身轻松”》等等。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微型课题(或其研究方案)大致有如下要素

一是具体的对象指陈。最忌无的放矢,或者“的”虽有,却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的”的意思是靶心,靶心当然不是一个较大的区间,它应该是具体的、微小的和清晰的,我们要努力使之精准化。

二是现实的触动描述。即尽量写明研究的缘起。我主张,研究的触动最好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理论,甚或来自于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场,来自于某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或困惑。倘若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冲动”,那么,这项研究往往就能开展下去。

三是鲜明的意旨表达。你总要达成一定的目的,对这个(些)目的,必须思考明白,交代清楚。

四是可行的方法设计。“可行”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一般的道理或“方法论”上说得通,譬如,我上面提到的“实验法”,请注意,我特别加了一个引号,我们的研究必须慎提“实验”,因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学生),这是不可以随意加以“实验”的;加之“实验法”亦非普通教师乃至(像我这样的)专职研究人员所能运用,它有自身固有的难度,此处所谓“实验法”,不过是一个比方而已;二是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者而言是合适的,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五是清晰的程序勾勒。即揭明研究的路径,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要尽力做到全局一盘棋,了然于胸。

六是大致的成果预期。为什么说“大致”呢?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微型课题本身自有一定的生成性,因此,对于成果的预期,“宜粗不宜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具体而微”(具有一般课题大致体式而相对较小)的研究课题。它往往会用到常规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样式,因而不(一定)需要教育或学校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认定,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服务于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