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断句有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断句有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高考文言断句题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要求直接给指定句子画线断句,二是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北京卷几乎年年考。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考查的省份增多,如江西、重庆、湖南等,有扩大趋势。考查的材料有的来源于试卷中的文言文语段,有的从另外的古文语段中选取。结合近两年的高考题,笔者归纳了一些文言断句的方法:

1.语感断句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而语感是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平时教学中,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寻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断句的依据或标志。

出现在句中的虚词:于、为、则、而、以等。

句首发语词:夫、盖、凡、微、且夫、今夫、嗟夫等。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是时、昔者、须臾、既而、俄而等。

句首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愚以为、请等。

疑问代词或表疑问的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耶(邪)、欤(与)、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这些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我们只要据此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陈述句尾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哉等。

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于是、虽然、至于、向使、纵使、虽、虽然、纵、假使、苟、则、或、况、而况、且、至若、岂、岂非等,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置于分句首的有“以、则、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题1】(2011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 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解析】通过熟读可知,本段文字有置于句首的虚词“莫非”“然后”“非徒”“然”,有置于句末的虚词“而已也”“矣”,另外还有作主语、前面必须断开的名词性短语“今人之为学者”“有志之士”,据此就可轻松断句。

3.找对话词

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当“曰”解释为“称为、叫做时”不表示对话,所以不能断开。)

例如: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注意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1)顶真: ①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对偶、排比: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3)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分析结构

句式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四、五、六字句居多,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些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可以说,利用相似结构、对称句式,借助语法结构和固定结构断句,是我们文言文断句的一个重要法宝。

(1)分析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①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这是先分后总结构。

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游褒禅山记》)――这是并列结构。

【例题2】(2010年浙江卷)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 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蔑傲慢。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案】“述前载”与“叙中世”明显并列,“奇其才”与“畏其笔”并列。断为“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分析语法结构断句。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遇到它们作主语了,即可考虑在其前面断开;遇到它们作宾语了,常可在其后面断开。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讲,谓语的前后都不能断开,因为其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常见代词有“吾、余(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你),彼、此、其、之(他)”等。代词作主语,在其前面往往要断开。

【例题3】(2011年江西卷)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判断“上”是作“见”的宾语还是作“不冠”的主语。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皇帝对汲黯很敬重。丞相进见时,皇帝有时不戴帽子,而汲黯进见时,皇帝一定戴帽子,故“上”是作主语的,应在“上”之前断开。又“至如”为句首复音虚词,前应断开。

【答案】C

(3)分析固定结构(含句式标志)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固定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固定结构的常见形式,有助于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得无……乎”“孰与……乎”“其……乎”“安……哉”“谁……者”“奈……何”“如……何”“何……为”“不亦……乎”“况……乎”等疑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与其……孰若……”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题4】(2011年重庆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也者……也”的判断句式帮我们对后两句断句。前面的句子则可通过分析并列结构(“内志正”和“外体直”)和句首虚词(“而后”“故”)进行断句。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6.分析句意、成分断句。一句话表达完了,其意义完整,而且与下一句没有成分的关联,就可以在此断句。

例如:①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

②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在这两个例句中,前一句、后一句意义都完整,前后句之间没有成分的关联,在“临汝”“太后”的后面就可以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