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常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首先患者头偏向健侧在斜角肌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相交处作穿刺点,垂直皮肤刺入,向足侧内侧进针,寻找异感,回抽无血液,然后注入局麻药[1]。该方法在寻找异感时,有的患者由于特别紧张对异感的叙说不准,常常造成麻醉效果不佳,另外在寻找异感时常反复穿刺较易造成皮下出血。现我院通过改良的方法,不再一味的寻找异感也能达到很好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100例需要做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55岁,常规术前30分钟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第1组用原来的方法,第2组用改良的方法,穿刺成功注入局麻药5分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分别用优、良、差作标记。优为阻滞完善,效果好。良为阻滞不全,需辅助其他药物才能完成手术。差为无效,需重新穿刺或者改其他麻醉方法。另外还比较两组患者从开始穿刺到注入局麻药的平均用时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

方法:⑴第1组,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以斜角肌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相交处为穿刺点,垂直皮肤,向足侧内侧进针,寻找到异感后回抽无血液注入1%利布合剂20ml。

⑵第2组,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以斜角肌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相交处为穿刺点,向椎体方向重压,垂直皮肤刺入,向内向后往椎体方向缓缓进针,当针尖碰到骨质时稍回撤,回抽无血液,无其他液体或者气体,缓慢注入1%利布合剂20ml。

结 果

两组麻醉效果、穿刺平均用时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第1组优良率96%,第2组优良率100%。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第1组,皮下血肿2例,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第2组,皮下血肿0例,Horner综合征3例,声音嘶哑1例。

讨 论

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相比较,第2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第1组,并且操作方便,用时更短,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更低,但Horner综合征与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差别不大。第2组改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由于臂丛神经在出椎间孔后即被椎前筋膜所包绕[1],而椎前筋膜后面紧贴椎体[2],所以当穿刺针针尖到达骨质时,即已经到达椎前筋膜。当把局麻药注入该间隙时即可以阻滞臂丛神经。

总之,改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操作方便,快捷,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发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中梁,谭秀娟,主编.麻醉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01,99.

2 朱治远,祁建,刘淑声,主编.人体局部解剖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