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准错因,巧用错误资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错因,巧用错误资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将错误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用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原因;教学资源;巧妙应用

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不理睬或忽视学生的错误,总是想着课堂怎样才能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怎样才能最快得到预设的“标准答案”。好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洪水猛兽”,极力予以回避和隐藏。

笔者认为,学生出现偏差和错误是他们真实思维过程的体现,与正确的认识一样宝贵,也是值得珍惜和利用的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找准出错原因“变废为宝”,巧妙利用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数学学习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新知,老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去进行这种“发现”和“创造”,而不应把已有的知识无偿“赠送”给他们。所以,对待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巧妙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教学完“认识图形”一课时,M老师出了一道练习题: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一个性格外向的学生小Y不假思索地大声说道:“是一边形。”M老师追问道:“你是怎么想的?”小Y说:“正方形有4条边,剪去一个三角形有3条边,所以是一边形啊。”M老师明白了这个学生是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只是凭感觉做简单的减法计算就得出了答案。老师微笑着问:“大家见过‘一边形’吗?我们拿出正方形纸和剪刀,亲自动手剪一剪再回答好吗?”于是全班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手试剪。汇报时他们交流了几种不同的剪法,得出了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答案。

可见,错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只要巧妙利用,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让他们敢于正视错误,增强克服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巧用错误资源,理解概念内涵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它的确切含义,容易产生一些概念性错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找准学生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以及与有关概念易混的部分,巧妙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概念。

例如,Z老师教学假分数的概念以后出示一组判断题,其中一题是“假分数都大于1”。有几个学生判为“√”。很明显,这些学生忽视了假分数概念中的“或等于”这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得不够,导致对概念理解不全。Z老师装作不知情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后说道:“这几个分数是什么分数呢?”学生A若有所悟地反应过来说:“应该打‘×’。”“为什么呢?”老师接着问。学生A说:“因为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是假分数。”其余几个答错的学生也恍然大悟。老师接着问:“谁能再说说假分数的定义?”学生B:“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老师问:“假分数都大于1准确吗?”“不准确!”学生齐声说。学生在全面理解和掌握假分数概念的内涵后,再次解答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其实,学生常常把“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遗忘掉,是由于概念中“分子比分母大”先入为主,再加上概念太长,学生只记住前半截是由儿童的记忆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概念的前后两部分顺序颠倒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先记住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学生出错肯定就少了。

三、巧用错误资源,巩固计算法则

W老师教学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之后出示了一组练习题,并安排4名学生板演。其中3名板演的学生和部分独立练习的学生出现三种典型错误:(1)相同数位没有对齐;(2)在百位数相加时漏加十位进上来的“1”;(3)十位相加满十没有向前一位(百位)进一,而在结果上直接写成了“10”,如168+240算成3108。经验丰富的W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三类错误都是错在没有真正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上。

讲评时,W老师先让其他学生找出:错在什么地方?没有按照哪一条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应该怎样做?然后教给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答案的正确与否。讲评后,老师又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再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巩固法则。这样不仅让这几个出错的学生找到了错误原因,也让全班学生巩固了加法计算法则,真可谓“因错得福”啊。

四、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往往可以发掘许多实践之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后,K老师出了一组填空题,其中部分学生错得很离奇:

学生A:妈妈身高1.62(分米),学生B:课桌高约86(米),学生C:操场长约100(厘米)……

K老师看了,不知该气还是该笑。他想,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单位的长短没有理解掌握,缺乏实际经验,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去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找到原因以后,老师拿出米尺让学生A量出1.62分米,学生量出后老师问他:“你妈妈就这么高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学生A自知错误,忙改正说应该是1.62米;老师拿出米尺让学生B测量课桌的高度,并让他自己说出数量,老师再问:“如果真是86米该有多高啊?”学生沉默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说将近有30层大楼那么高;K老师让学生C计算100厘米等于多少米,让学生说说1米大约有多长,操场的长度大约有几张课桌那么长,明白了操场长应该是100米……快下课时,K老师给几个出现类似错误的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的实际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五、巧用错误资源,培养良好习惯

审题不认真、计算马虎、不会用草稿纸、做完题不检查等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据粗略统计,因不良习惯导致考试错误的失分占总失分的40%以上。我们知道,培养良好习惯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针对学生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常抓不懈才能见到成效。

例如,在分数除法的一次单元检测中,K老师发现本班的很聪明但一贯做事马虎的小T只考了62分,在失去的38分中,有大约20分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如把化简比0.5:0.4算成求比值得1.25,把2÷■算成乘法得1。讲评试卷时,K老师通过小T这个典型案例让全班学生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针对小T的不良习惯提出恰当的纠正方法:题目要读两遍以上,读懂题意再下笔;计算要细心,计算完了要验算等等,并坚持跟踪督促。一个多月后的单元测验,小T考出了83分。K老师没有就此满足,她以小T的进步作为典型案例在班里开展以“培养好习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一学期下来,全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好转,班风学风都明显改观,数学平均成绩提高11分左右。

总之,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和有普遍价值的错误资源,巧妙利用让学生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和艺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温从虎.小学数学课堂中非预设生成的应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06(07).

[2]龙小沛.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9.

[3]周玲棣.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5.

(作者单位 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