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改对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改对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从而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课堂改革中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我们必须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但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地重视起来。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进一步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因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种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走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思考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再现教材,从而做到真正地深入了解学生。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例如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这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于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教后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干净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

最后,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的标准要求。“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不漂亮,但仍不失为一堂好课。由此,我们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另外,更具挑战性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进行,要有“弹性”余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这更需要我们教师的随堂机智。

总之,课改对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我们只有按照全新的理念,才能实践课改“重心的转移”。愿同仁们朝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展现出自己的风采,让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