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有效提问,促课堂有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有效提问,促课堂有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问题教学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问,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呢?笔者就提问的质量谈一点浮浅的认识:

一、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古人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这就是提问的好时机。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船长》一文时,在学习船长下的第二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个环节快要结束时,我这样问学生:“你认为船长真的会开枪吗?”发表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有的学生理直气壮:“当然会,因为如果局面控制不住的话,救援工作难以展开,船长只好开枪以牺牲一两个人的小代价,来换取大多数人的生命。”有的同学立即反驳:“船长不会,因为他想‘一定要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这样做只是起一个威慑作用。”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这时,我这样问:“生命在左,责任在右,无论船长作出怎样的选择,他都只有一个出发点,你知道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他想尽可能地救出每一个乘客!”“这道命令看似无情却有情啊!你明白了,船上的乘客也明白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面前”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说,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准提问的时机很重要。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深度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句名言,以它丰富的内涵和哲理,有力地荡涤着传统教学观,给现代教学思想以深刻的启迪。只有处于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的桃子,才是最好的。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上,无需帮助,孩子就能顺利“摘下”那“桃子”,问题就失去了价值;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那必要的帮助就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下,那最好的桃子也只能看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把握一定深度。在课堂中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一眼就能看穿的问题,显然是浪费了宝贵的四十分钟,持之长久则让学生失去了对问题的兴趣;而提问太难,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在教学六年级练习五中《秋天》这首小诗时,让学生读了两遍后,我这样问:“发挥想象,透过这枚红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本以为学生会有许多精彩的回答,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只说出:“红色的秋天,枫叶红了。”“金色的秋天,稻子黄了。”究其原因,是我讲述这首小诗时高估了学生,只是让他们读了两遍,在没有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前,就让他们来回答。于是,我引导问:“在秋天的田野、公园、校园你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有的说:“五彩缤纷的秋天,稻子黄澄澄的,高粱黑红黑红的,青菜碧绿碧绿的。”有的说:“丰收的秋天,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小灯笼似的柿子……”有的说:“香喷喷的秋天,丹桂飘香,金菊吐芳……”可见,教师所提问题的深度恰到好处,就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使课堂生机勃勃;反之则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

三、拓宽课堂提问的广度

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常会出现教师和几个尖子生对话与交流,大多数学生变成了看客,不真正参与课堂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外,教师们得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我的提问是否面对了大多数学生?同样是在教《船长》一课时,我设计的整个大问题是:“找出船长一共下了哪几道命令,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并练习朗读。”这三个问题不仅涵盖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深有浅,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大问题中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主要的三条命令,细致的同学找到了第四条;大多数学生练习朗读了船长的命令;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命令,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则表现程度的差异。这样就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在交流简单问题时,学生几乎都会举手,在交流较难的问题时,以优启中,以中带差,互相补充,通过辩论、朗读等方法使课堂气氛热烈,也使整个课堂在一个大问题的引导下,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地理解了课文,认识到了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伟大人格。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明度

在语文课堂中,有时候许多问题学生并不是真的不会,而是问题的指向不明,让学生无从答起,从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如在学习写人物这类文章时,教师提出:“读这一段,抓住关键词谈谈你对人物的理解。”看起来这个问题是明确的,实际上许多学生还是不明白,你说的关键词是指什么?是找语言、动作还是神态的?还是一起找?还有一部分学生也许根本不知从何找起,用什么方法去找。与其让学生猜,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请你抓住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样指向明确,学生就容易操作,交流起来就不会东一鳞西一爪,杂乱无序。经常这样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总结方法,形成自己理解文章的方法,把教师的问题内化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切忌教师的问题散而多,学生的回答满天星,看似热闹,实质高耗低效,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五、统筹课堂提问的梯度

我们在爬山的时候,总是从山脚爬到山坡再到山顶,一级一级地往上,没有一个人能直接一步跨到顶峰,学习同样如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也不可能一步就能让学生达到最高的顶峰,必须循序渐进。同时,就像“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一样,学生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同样的一堂课中,你不可能让每个同学得到同样的发展,肯定会有一些同学掌握得好,一些同学理解得慢。所以提问应该注意梯度,即能让大多数学生跟着你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对这株柳树的直接描写中体会到它的‘神奇’?”让学生从这株柳树的干、枝、叶、姿态等语言文字中由形到神去理解。接着问:“你从作者的哪些想象中体会到了它的‘神奇’?”让学生从对柳树生长环境的想象中去体会。再问:“与灞河柳的比较中,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最后,说说你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的理解。全文的重点就一步步理解了。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考虑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这个基础上,有意识地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学生能步步深入地理解文章。

最后想说,课堂提问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育的唯一办法。有效的教学必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焕发生命光彩的地方。

作者简介:周蕾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邹丽勤,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无锡市优秀工作者。江苏省教材实验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