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终将回归理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终将回归理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缓解减持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其后又出台了若干补充条款。但这并没有缓解投资者的疑虑,事实上,我们需要对所谓“大小非”(限售股)有更深入的认识。

A股估值的天然平衡器

尽管证券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而存在,但股票市场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某些独特性,表现为“异化”。股票价格开始受到自身的供求关系影响,即价格受到供给(IPO、再融资等)和需求(入场资金)左右,而不是简单地反映实体经济(上市公司)经营好坏和盈利趋势。极端地说,如果某个封闭性证券市场规模固定,只要有足够多的金融资本入场,便可以不顾基本面而给该类证券随意定价。这个时候,价格不再是实体经济未来业绩和分红的折现值,而只是一个炒卖工具。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日本地产泡沫、美国IT泡沫,甚至包括18世纪荷兰的郁金香和2007年云南的兰花都是如此。

一个开放性的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价格明显偏差,产业资本会立刻入场套利,不断将实体产业售卖给金融资本。这就表现为大量的IPO和再融资。由于有更大规模的产业资本介入,金融资本发现自己无法给证券单独定价,必须和产业资本达成均衡价格,而DCF(现金流折现)就是两者共同承认的标准。如此,价值投资再次统治市场。

当前的A股市场上,在IPO和再融资受到某种限制,或者说无法完全平衡市场的时候,“大小非”成为A股“泡沫”最重要的平衡器。高达20万亿元市值的非流通股,相当一部分来自实体经济部门,它们的持有者了解产业资本对资产价值的判断,一部分股东会在证券估值明显高估的情况下抛售股票,充当市场的平衡器,防止A股泡沫诞生。

不会完全离开市场

一些投资者认为,目前非流通股的市值规模接近20万亿元,而银行系统的居民储蓄不过16、17万亿元,全社会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承接规模如此庞大的股票,市场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下跌,一直跌到非流通股市值已经缩小到有足够的资金来承接为止。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观点。

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存在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战略股东、财务性股东等等。从这个经验来判断,3年后的A股市场投资者中仍然会存在许多非基金、保险、个人类的股东,包括各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大小非”不会完全离开市场。

不仅如此,“大小非”还面临着“再投资”的困惑:出售股票所得投向哪里?投资实体经济?如果中国的经济周期向下,企业盈利下滑,购买厂房设备不仅会摊薄未来收益,还丧失了流动性。投资私人股权基金?事实上,20万亿元的资金涌入这个市场,将导致PE项目价格高企,待售项目估值甚至接轨于A股市场。

减持终将回归理性

自获得流通权开始,“大小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从产业资本演变为金融资本,它们的决策行为和其他流通股东一样。现在流通股股东不满的是,“大小非”持股成本低,出售股票不心疼。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伪命题。

一方面,这种忿忿不平的态度不免有些前后矛盾。现在谴责“大小非”股东的“暴利”,却忘记了他们在2005、2006年的免费送股,也忘记了他们长达5~10年的持股周期。如今的流通股股东在痛心自己2008年的损失,却忘记了自己2006、2007年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大小非”只能干瞪眼。

另一方面,在理性的逻辑学上,投资决策和购买股票的成本没有关系。无论现在是“浮盈”还是“套牢”,相比目前的市值而言,股价下跌就是损失,上涨就是获利。这是个基本常识,但是人类脆弱的情绪发挥了巨大威力,成本似乎成为部分投资者决策的因素之一。他们只看到了绝对成本,而完全忽视了相对成本。股价下跌,对于“大小非”和流通股东而言,都是损失。“大小非”的浮盈下降,难道不是损失吗?

当然,我们注意到部分具备金融资本特性的“大小非”,其股东的操作行为也具有非理性成分。毕竟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并不完全熟悉资本市场,投资决策不完全依赖价值判断,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他们的抛售加重了市场恐慌情绪。但是假以时日,这些重要的投资者一定会充分认识资本市场的价值,并就合理的估值水平与目前场内的流通股股东形成一致意见。这就是所谓的A股“估值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