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涂又光的“泡菜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涂又光的“泡菜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涂又光(1927-2012)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又光出生于河南光山的一个塾师之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先生。他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都有不凡建树,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

图为2004年12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院涂又光教授在研究生活动中心进行“家国·事业·人生”讲座

在参加一次文化沙龙时,一位学友告诉我:涂又光先生于十一月四日逝世了,终年八十五岁。那是2012年11月30日,周五晚七点。

坊间有一种说法,涂又光1949年从清华哲学系毕业,恐怕是以讹传讹。华中科技大学讣告中,说涂又光1947年入清华哲学系。纵使涂又光少年颖异,也不可能两年就完成大学学业。可见涂又光先生遽归道山,已经成为一个“传说”。《清华大学史料选编》记载,涂又光1948年入清华外国语文学系。

涂又光先生说一生有三个老师,分别为家庭老师、学校老师和社会老师,幼承庭训,造就了坚实的国学根底;在清华由外国语文学系转入哲学系,与“乡贤”冯友兰先生结缘;在改天换地的年代,将改造中国文化为己任的毛润之,奉为社会导师。涂又光在1987年离休之前,面对的是短缺的环境、不公的境遇,仅有短暂时光在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工作;离休之后,1993年返聘到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有一间独立的研究室,被认定为“校宝”。

涂先生的课已成为传奇,被学子们届届相传。他夏季不用空调,而是手执蒲扇;上课不用多媒体,而是沿用黑板、粉笔。涂先生上课从不带任何的书籍和教案,拒绝照本宣科。更让学生惊叹的是,研究古代学问的涂先生,在讲课时竟常常用中文与英文相互释义,板书更以英文为主。其实,老先生的心境是苍凉的,他也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但从不招生,理由是明摆着的:没有人可以与先生的思想对接。

老先生的心思,单凭写作《楚国哲学史》,翻译《中国哲学简史》,整理《三松堂全集》,就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哲学史上,可涂先生偏偏又没有任教于哲学系科;返聘于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写出《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这样经典著述的涂先生,逸闻趣事口耳相传,但是高等教育学界认定的“大师”是门生故旧遍布的潘懋元先生,涂又光先生在高等教育学界,属于典型的非主流。

先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史论》高屋建瓴,将中国的高等教育史梳理成私学、太学、书院和大学四种形态。最可贵的,先生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将中国高等教育史分为三大阶段,先秦至清末为“人文阶段”;清末迄今为“科学阶段”,将来为“人文·科学阶段”,真是别开生面,独辟蹊径。

先生秉持自己的大学理念,那就是著名的“泡菜说”。我们知道,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先生就近譬喻,学友的成色,取决于学校的熏陶。散步、吃饭、读书、上课,处处皆是先生的“课堂”,随时都在调制“泡菜汤”,散发出君子的光辉。华中科技大学深怕把握不住特立独行的涂先生,所以有很多事体,主事者不愿让老先生与闻,还不是怕较真的老先生“拍桌子”?别看涂先生耳背,但是内心澄澈,对于时代具有深刻的洞见。老先生将政治、经济、文化,换算成中国特色的语言,便是力、利、理。“三LI”说,是涂又光先生的又一创获。在老先生看来,将“力、利、理”配以“仁、义、诚”,那么就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谐,老先生又站在文明研究的前沿了。

涂老先生念兹在兹的是文明的自觉,亲手调制“泡菜汤”,为的是增强文明的原生动力,不要让大学成为“在中国的大学”,而要成为真正的“中国的大学”。大学一解,人文科学相激荡;君子之道,生活哲学共沉潜。

(2012年12月4日-5日,书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