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寻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我们总是不懈地努力探寻,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如何找到一条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广泛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常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生动精彩的作文离不开丰富素材中的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多读、精读,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广泛阅读不是瞎读、乱读,而应选择有益的读物,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
1.指导阅读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好书”。笔者认为凡是赞扬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富含知识信息的书都可以称为好书,小学生都可以读。如,语文教学大纲推荐的古诗词背诵篇目,中高年级的一些有读书能力的小学生,可给他们推荐有关名家名著的书目,教者可用故事的形式给他们介绍名家名著的成名原因等等。书海无涯,小学生可选读的书真的很多。其次,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很多,关键是因人而异,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等。
2.坚持阅读笔记
常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所积累的好词佳句,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摘抄。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班级学生人人都有一本佳句摘抄本,每天到校后,同学们轮流将自己的好词佳句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摘抄、背诵,从而有效实现“二次资源共享”。同时,教者还定期抽阅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比。
二、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说提出:“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实际,从情境作用的有效性考虑,尽量运用灵活、新颖的情境增强刺激的新异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如采用问题情境、音乐情境、图像情境、表演情境等。例:教学情境作文课:有顺序地观察动物,并学习抓住动物的特征,课前可拍摄一段小乌龟的视频画面。教学时,笔者结合媒体录像的“特写”“定镜”,指导学生按顺序分部位定向、定点、定性细致观察,从而抓住各部位的特点。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如此写到:“小乌龟长着三角形的脑袋,圆圆黑黑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充满了光芒,大大的嘴巴紧紧地闭着。它的背上驮着椭圆形、黄白相间的坚硬贝壳,四只小蒲扇式的脚,一条短短的小尾,显得非常的可爱。”再如,指导写作诗歌《春》时,可先播放乐曲《春天在哪里》,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引导学生想象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情景中。听完音乐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就显得水到渠成。教学实践表明,如此趣味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能够轻松作文,还为其插上了想象的双翼,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表达思想的欲望。
三、评价激励,增强写作后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不是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作为教师,真正的成功便是唤醒学生被压抑或还未开掘的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因此,在平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恰当的习作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后劲。
1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我们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评定等第的标准。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如,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学会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语句通顺即可。然后逐步提高“得优”的标准,从而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三位一体,爱心链接
所谓“三位一体爱心链接评改”就是老师、学生、家长共同为一篇作文写评语。在平时的习作中,可让学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和教者精心设计的“三位一体评价表”一起带给家长,要求家长对习作进行评改,不管是从格式还是内容上进行评价,至少要评出习作的两至三个优缺点;然后让学生将原作批改及评价表带回学校交给老师,在此基础上,教者再加以修改,肯定和表扬学生的长处,并将含有教师、家长双方的共同批改的作文及评价表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之上。实践证明,如此做法促进了老师、学生、家长三者间的情感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从而让墙壁成了孩子们写作梦想的天堂!
总之,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学生自身的努力必不可少,但更需教师的有效指导。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能根据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出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此,才能让学生快乐作文,让作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杨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