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铸造价格之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期策划:销售与市尽可能志社
特约撰稿:卢 强(北京泰然方略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包・恩和巴图(CTR市场研究公司研究总监)
定价的战略维度
从定价方面看战略规划,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到竞争态势、品牌、销量(或利润目标)和生命周期这4个因素。在这4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能够影响定价,但是它们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因素一:竞争态势
1.企业战略企业在采取进攻型战略或防守型战略时,其在定价方面会有不同的决策方向。(见图1)
在企业采取进攻型战略时,无论在低端市场还是高端市场.一般都需要采取渗透定价法(价格定的尽可能低一些,其目的是获得最高的销售量和最大的市场占有率),然后再根据企业之间的品牌差异,直观地体现在价格上。如果企业拥有强势品牌,定价应该与稍弱品牌持平,而与那些同等级的品牌相比,价格则应该稍低;如果企业品牌很弱,就应该定一个明显低出很多的价格,以此增强企业产品的性价比。
在企业实施防守型战略时,就需要按照固有的品牌定位和产品特点来定价。在产品同质化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品牌比竞争对手的品牌强势,价格就要高一些。反之,价格就低一些。那么,高多少、低多少才合适呢?这又要看是面对什么样的细分市场。如果是在高端市场,价格高出的幅度就要多一些,即采取撇脂定价法(为产品定一个高价,以在短期内攫取最大的利润为目标,而不是以实现最大的销量为目标);如果是在低端市场,还必须控制住价格高出的幅度,不宜高出太多。
2.市场地位
市场领先者:在实际市场中,领导型企业一方面要设法应对行业内竞争对手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提防行业外新进入者的威胁。例如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采用渗透定价法.即以低价格迅速占领市场。等到百事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在产品零售价上只好跟随。一般情况下,当企业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时,企业就会采取主动降价的策略,以压制竞争对手兴风作浪的空间。但是,如果领导型企业拥有技术优势、垄断性地位或者其他优势,一般就没有必要采取渗透定价法了,而应该以高价格来获取高额的利润。
市场挑战者:市场中的二线品牌或者新进入者在实力逊色的情况下,往往要采取挑战者战略来改变被动、落后的局面。而挑战者的战略核心是――在总体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自我集中力量,争取在局部市场形成强大的优势。而价格战则是挑战者最易使用、也最易在短期内见效的战略。因为新兴的企业在综合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就是要努力打破秩序,而价格体系就是现有秩序的最主要体现。例如,华为的网络产品在进攻低端市场时就是采取这样的战略。
因素二:品牌
在综合考虑定价与品牌关系时,既要考虑品牌在市场的现实地位,也要考虑企业对品牌的期望定位,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综合做出定价的决策。
一般来说,面对品牌地位比自己强的品牌,企业有两种选择:其一,推出同类产品,但是价格相对较低。其二,主要产品集中在中档和低档,在高端市场的产品数量较少;面对品牌地位比自己弱的品牌,企业有三种选择:其一,推出同类产品,但是价格高于弱品牌产品的价格。其二,在中高端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多。其三,高端产品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弱势品牌的相应比例。
品牌对定价影响的大小,需要视产品类型而定。如果是奢侈品,客户买的就是“身份”,所以品牌最重要,而缺乏品牌力量的企业即使定价很低也很难有所作为。品牌处于弱势的企业.或者无法进入这个细分市场,或者即使进入了,其定价也必须比平均水平低一大块。
因素三:销量(或利润目标)
销量和市场份额息息相关,销量大则市场份额也大,反之亦然。而在实际中,在产品特征不变的前提下,销量和利润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当一个企业追求较高的销量,也就是追求较大的市场份额时,就意味着它至少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之一:其一,以更低的价格推出同类产品。其二,降低现有的产品价格。其三,进入更加低端的细分市场,或者推出更多低端市场的产品。
当一个企业以改善盈利能力、提高利润率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时,它就难免要损失部分市场份额。因为它必然要在下列三种措施中进行选择:其一,增加高端产品在自己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以此赢得较高的利润率。其二,减少低端产品在自己产品结构中的比例。其三,在推出同等产品时,定价较高。最终,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其利润率一般都会提高,但是市场份额往往会减少。
因素四:生命周期
行业的生命周期对于战略性定价有显著影响,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定价的影响又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之间都会出现一个转折点,转折点前后的定价就会出现剧烈的差别,企业能否正确地认识到这个转折点,以及能否及时调整价格,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竞争结果。
在行业生命周期的转折点,如果把握住机会,就能使企业后来居上或者扩大领先优势,否则就会落伍。在所有的转折点中,当行业生命周期进入快速成长期时所出现的转折点最具革命性意义。在这个转折点到来之前,行业内主要企业往往采用撇脂定价法。这时,过高的价格成为购买的瓶颈,如果企业能准确地把握这个价格突变点,采取大众化的定价方式,就能够率先打开这个庞大的市场,吸引大量的潜在客户实现购买。例如,彩电行业的每一次大面积降价往往都是因为处于这样的临界点。
由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在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起的价格战,对企业和行业产生的影响差别也会很大。(见表1)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在实战中使用好价格这个武器,关键在于不要“就定价论定价”.而要把价格当作产品的一个属性,把价格与前面所说的4个战略维度,以及与产品线结构、产品研发等多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考虑。以价格为纲,通过定价把其他多个要素带动起来,以此纲举目张,使企业产品发挥出整体的威力。
另外,还需要把定价作为一个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来考虑。这样,定价就不仅仅是给一个产品的定价,而是对整个产品线、整个产品结构的定价,只有这样才能让价格为企业发展长久的服务,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单一的工具。
定价的持衡之道
众所周知,价格是市场营销的双刃剑。用好了,你可以让企业海阔天空,让品牌魅力四射;用不好则会使企业鲜血淋漓,甚至断送生命。而作为一个企业,正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顾客、合作伙伴、股东、员工以及竞争对手都关注着企业,甚至影响着企业。那么,就定价而言,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做好呢?如何做才能避免
企业“进退两难”的尴尬呢?如何做才能摆脱其战略或者战术的陷阱呢?
战略性跨越:在完整产品上挖掘价值
提起4C的营销理念,大家都知道其中一个“C”――Cost(成本),但你也许并没有注意到Cost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你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是消费者愿意为你付出的价位。通俗地说,你的产品生产成本也许是1元,但消费者愿意支付10元,除了生产成本以外的那9元就是你产品的核心价值以外的价值。我们营销人员要去挖掘的价值其实就在这里。如果你找到了,你的价格就能提升上去;如果找不到,就算降价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为了让大家了解的更清晰,我从产品的三大特征来阐释这个概念。
一、卖品质:从产品的基本特征看
这里指的是产品的物理属性。例如,对牛奶来说,其基本特征就是纯天然、高蛋白、好品质等。如果你把这个特征做好了,你的产品也能卖个不错的价钱。我们将其简化为卖品质。
在这一点,伊利和蒙牛做得确实淋漓尽致。刚开始,伊利说“我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蒙牛就说“我是闪蒸的”;伊利接着说“我是3.15标志产品”,蒙牛则说“我是航天员专用牛奶”。眼看着蒙牛“飞上天”,伊利沉默了一段时间就喊出了“我是奥运会专用牛奶”(奥运会赞助商)。它们就是在不断地向公众证明,我们的产品值得信赖。
二、卖功能:从产品的性能特征看
也就是说,产品除了品质以外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价值。如果企业要优化这种特征,是需要投入的,可能是技术方面的,也可能是服务方面的。不管怎么说,如果你把这个特征做足了,你的产品就能够卖出更高的价钱。我们把它叫做卖功能。
空调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同质化十分严重,但其中有一个企业总是特立独行,那就是海尔。我们不难发现,海尔一直不断地刷新产品的性能,在这些年相继推出了“聪明风”空调、“氧吧”空调、“双新风”空调等,在健康上大做文章,以此赢得了目标顾客的青睐。
三、卖感觉:从产品的愉悦特征
与上面两个特征相比,这是一个很微妙的特征。因为它会给顾客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或难以拒绝的诱惑,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卖感觉。
经济学家们总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而营销学家则认为“消费者是感性的,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出理性的一面,但真正理性的消费者几乎不存在”。正因为这样,产品才会出现愉悦的特征。如果我们的营销人员在自己的产品上把这个特征做足了,卖出“天价”都极有可能。
经典的雷克萨斯(凌志)挑战奔驰的案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丰田推出了高档轿车雷克萨斯,并宣称“一样的功能,一半的价格”。面对雷克萨斯大力挑战奔驰,而奔驰到底要不要降价的这个问题.奔驰作出了精彩的回应:“奔驰,地位的象征。”意思就是说,物质层面我承认你雷克萨斯和我一样,但心理层面我就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尊贵的代名词,真正上流社会的人哪怕多花一些钱也会买我奔驰,而不是花更少的钱去买你雷克萨斯。
战术性管控:做好价格体系的管理
下面,我再谈谈定价的具体方法和工具,以及价格维护的相关技巧。
一、充满博弈的两大环节、8个因素
在进行定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价格体系分为两大环节来考虑:一是从成本价到出厂价,可以叫做内环价格体系;二是从出厂价到零售价,可以叫做外环价格体系。(见图1)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能够清晰地看到两个环节中的影响因素,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影响内环价格体系的因素有4个:成本、销售费用、其他期间费用和利润。其中,哪个因素的影响力都不能忽略,不过最让人头疼的是销售费用。因为,提取销售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战斗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利润的大小,也会影响到外环价格体系的稳定性。所以,一个新产品上市前,企业往往会把焦点都集中在销售费用上。
影响外环价格体系的因素也有4个:出厂价、经销商出货价、分销商出货价和终端零售价。与内环价格体系的影响因素相比,这4个因素的控制难度更大。因为,你的产品已经被人买走了,进入了别人的仓库,到底如何出货,人家不一定全部听从你的安排。
在实际工作中,这两大环节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环节内部的各因素也充满着博弈关系。所以,企业要对产品定价时.一定要先把这两大环节、8个因素的关系描述清楚,然后在每一个因素之间找到平衡点,进而做到价值链成员的相对满意。
二、有效定价的两种工具
按理说,定价应该从成本价到零售价,把所有环节的所有因素设计好。但在企业里,往往会把外环价格体系的制定作为定价策略的重点。原因是,不少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太好计算,单位营销费用的提取也基本华而不实。
对成本而言,虽然对每一个产品有明确的成本计算,但固定成本的分摊,基本上都采用平均分摊的方法,这样就难以考虑到一个产品的销量大小、档次高低和市场操作的难易程度。另外,部分变动成本也因为是通过大规模的招投标来产生,因此分摊也不一定那么精确。所以,对企业而言,产品单位成本的实际意义一直不太明朗,就是把它计算出来,也只是账面上的、看似漂亮的数字而已。
销售费用更糟糕,如果你按照产品单位价格来提取,有些产品的销售费用,就算把单位利润全部搭进去也难以满足市场推广的需要,而有些产品的销售费用提取后却没有地方用。所以,企业比较喜欢计算总销售费用――年底算账时,总销售费用比例没有过分膨胀、总的利润率稳中有升,就算获得胜利了。
中国企业的这些做法不一定符合精细化管理原则,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关注大部分企业的常规做法,因此下面就着重谈一谈外环价格体系的制定方法。
1.内扣法
内扣法是从产品的出厂价开始累加各渠道成员的扣点,一步一步推算出零售价的做法。(见图2)
这有点像成本导向定价法,但有所不同的是:在一般情况下,零售价是相对固定的,出厂价也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会把更多的文章做到经销商扣点、分销商扣点和终端店扣点上。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企业规模和讨价还价能力的大小,各环节扣点设计也有所不同,这里也难以给出标准扣点的参照值。
一般情况下,企业比较喜欢用内扣法。因为相比之下,内扣法从一个相对低的基数往上累加,在同样的扣点上,给渠道成员的绝对额相对少,久而久之会给企业节约很多费用。例如,你的产品出厂价10元,按照图1中的扣点来计算,经销商出货价为11.2元,二批出货价为11.87元,终端零售价约13.3元。但我们从13.3元再往出厂价用同样扣点比例倒算就会
明白,最后你的出厂价不是10元,而是9.68元。也就是说,同样的游戏规则,正因为一个基数的不同,就有可能每单位产品损失0.32元。如果这个产品能卖1 0亿元,那你会损失多少呢?经过结算你会很震惊的。
2.外扣法
实际上,外扣法就是从产品的终端零售价开始逐个缩减各渠道成员的扣点,一直推到出厂价的做法。(见图3)
这有点像需求导向定价法,但有所不同的是,把文章做到了渠道成员的扣点上。
我不太赞成企业使用外扣法,除非你企业的实力太小,且和渠道成员的合作完全处在被动局面才能使用。由于同样的基数问题,渠道成员,尤其是终端零售店特别愿意采用外扣法来算。这个时候,你就有必要和渠道成员谈一个合理的扣点比例。
三、常用的价格维护措施
其实,在不准备打价格战的前提下,价格维护的真谛就在于稳定终端零售价。但做到这一点却没那么容易。我们虽然看到有些企业的产品零售价很稳定,但其背后并不是风平浪静的。一般情况下,有3个常用的维护措施:
1.产品层面要避免同质化
价格维护的前提是价值维护。也就是说,你要想稳定终端零售价,就尽可能地要避免你的产品同质化。早期的农夫山泉矿泉水、前两年的金龙鱼食用油、今年的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等,可以说都曾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在其行业里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但这些企业的可取之处是:它们想尽一切办法.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道路,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产品的同质化。
我认为,虽然它们的个别做法值得商榷,但这种敢于走差异化道路的思想是值得嘉奖的。如果想维护好你的价格,就得在价值上提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渠道层面要防止恶性窜货
虽然不能绝对地说“窜货不好”,因为有时候适量的窜货行为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但窜货的本质就是销售管理的不到位。而且,对大部分企业而言,适合窜货的地区越来越少,不适合窜货的地区越来越多。所以,防止恶性窜货是维护价格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到底如何防止呢?这是渠道管理层面的问题,在此不做重点解释。
3.促销层面要防止侵蚀品牌价值
很多企业都抱怨,我们的价格怎么就维持不住呢?其实不少根源都在于自己。例如,好好地检讨一下我们所采取的促销活动。实际上,特价、买赠、加量不加价、返利、经销商铺货奖、年终特别奖等等,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其实都是变相的降价行为。你在经销链上已经把这样的促销活动做绝了,你的价格还能维持得住吗?所以,企业在组织策划一些促销活动时,要多想想如何给产品和品牌增值?如何给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想如何快速地把货甩出去、如何把这个月的奖金拿到手等等。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机制入手,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有一套能够让员工看得更远的机制,策划人员的心态就会得到更正。他们的心态被更正过来了,我们的促销活动也就会变得更加有效,价格的维护也就因此会变得更加容易。
价格的思考:做好价值键成员的利益分配
对于价格,表面看上去就是简单的数字,但它却牵动着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心。因此,科学地把握价值链上的各成员利益分配也是关键环节。
1.“孝敬”消费者的前提是“剥削”供应商
做过销售的人都会说“家乐福不讲道理”,做过经销商的人都会说“宝洁不讲道理”,现在又有人说”国美不讲道理”。怎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如果它们向消费者提供超低价格的产品,就必须对供应商的原料提供有严格的控制,从而把成本降下来。否则,它们不可能赚钱。所以,作为一些厂家,当你准备以超低价渗透市场时,就必须要考虑好,你是否具备被“剥削”的能力。
2.“剥削”消费者的前提是“孝敬”人性
如果你已经认清自己不适合做低端市场,而必须要往高端走。你还需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产品上看.这些产品的毛利率确实令人羡慕,但不要忘了,维持这个价位是需要极高的营销费用来支撑的。这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产品付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推广费用。这么巨额的费用谁出?当然是厂家自己。所以,你也不要简单地认为,做高档产品就能赚钱,为了“孝敬”人性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昂贵的。
3.“资金周转率”比“单品扣点”更重要
经销商也好,卖场也罢,它们特别愿意和厂家谈“单品扣点”,因为,扣点高,利润率就高。但厂家一定要从“资金周转率”来考虑合作。原因很简单,A产品扣点很高,但一年只能卖1件;而B产品扣点很低,但一年就能卖100件。中间商卖哪个更合算呢?如果你能这样说服你的经销商和分销商,那么你的生意就好做很多,而且你可以在中间商的扣点上节约部分费用。
实际上,定价是一种微妙的艺术,其成分构成也是扑朔迷离,最后形成有效的价格更是历经风吹雨打的结果。因此,虽然本期从战略规划到战术应用,以及战略与战术的综合思考等方面都做了一些阐述,并期望在动态中达到两者的互动与持衡。但是限于篇幅,我们依然难以面面俱到,甚至全面深入。我们也只能做到抛砖引玉,而更多的方法还需要中国企业进行执著地探索和总结,并运用自己的睿智创造未来,最终走向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