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融合研究(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融合研究(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度校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民族调式和声高师和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2011年度校青年基金项目《由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中装饰音的运用研究》资助文章。

摘 要: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毕业生,在民族和声的应用上常心力交瘁。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做应用上的研究。

关键词:和声 大小调功能和声 民族调式和声

一、缘 起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毕业生,在简易的民歌即兴伴奏、民族作品小乐队编配等领域里,涉及到五声民族和声的实际运用常无从下手,缘由是在大学课堂所学的大多为传统大小调的功能和声,而运用传统大小调的功能和声为五声民族调式音乐服务,显然不能恰到的表现五声民族调式的色彩。

为此,笔者从河南省三所高等师范院校中,抽出100名大三音乐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五声民族调式和声实际应用的调查,总体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层次都不能得心顺手。

二、现 状

在高师音乐专业必修的和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院校还是以西方传统大小调的功能和声为主,尽管迄今结合五声民族调式和声出版的和声学教材已很多,但在和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本民族五声调式进行教学的还是为数不多,其缘由主要归于教学时间的不足。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师院校对和声学教学课时安排是一年,面对大多数没有学过和声的学生来说,要在有限的一年教学时间内,完成从三和弦到近关系转调的教学内容,任务还是相当重的。因而,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和声教学常只教授西方大小调的功能和声。

三、研 究

在和声学课堂中,为使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师毕业生毕业后能及时、有效的投入工作中,就要将民族调式和声渗透、融合到传统的大小调功能和声课堂教学中去。

需要渗透、融合的内容有哪些?如何渗透、融合?

民族调式和声需要教学的内容较多,在大多数高师院校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教学,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以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为佳。为此,笔者从实际应用入手,罗列总结了部分民族调式和声理论。

(一)五声民族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以五声性为主,五声民族调式和声,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建立的和声体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学习五声民族调式和声的前提是必须对五声调式的掌握,这是基本乐理的范畴。

(二)五声民族调式和声

在五声民族调式和声中,民族的风格并不排斥西方大小调中的功能和声,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变化与创造,使之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色和表现方法相适应。

在创造一些五声民族调式和声体系中,我国作曲家没有受传统功能和声那种调性统治的影响,也没有盲目的效仿20世纪初以来一些作曲家摈弃调性的做法,而是结合本民族调式的特点,创造出适合五声民族调式的和声进行体系。这种进行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音调决定调式,五声民族调式的中心常随音调的变化而有机的转移。

2.转调频繁,五声民族调式音乐中,为了旋律的需要,可以自由的、没有功能关系束缚的转调,其主要是为了保持五声民族调式音乐的风格。

(三)五声民族调式和弦

五声性民族调式和弦,是由五声调式音阶中的各音纵向自由结合而成的,五声性民族调式和弦除了保留了传统大小调和弦一些原则外,也有自身特有的、能表现民族特色的和弦的创新。

五声性民族调式和弦中,某些继续保留了传统和弦中的三度叠置形式,并对此三度叠置形式的和弦进行了一定的延伸。

五声民族调式和弦在保留了三度叠置法的基础上,也有打破这种组合原则,使和弦的结构形态呈现自由、多样而复杂。

五声性民族调式和弦新的组合原则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1.二度叠置和弦。由于五声民族调式音阶中没有小二度,因此这里所运用的五声民族调式和弦中涉及到的二度一般均指大二度。在我国民间音乐旋律中,大二度音程十分常见,大二度音程,音响上常被列为“温和的不协和”,因此“大二度”可独自叠置或与其他音程结合构成附加音和弦,广泛的运用在我国五声调式民族音乐作品中。

2.四度叠置和弦。在五声民族调式音阶中,四度(或五度)音程十分常见,这种协和的音响与我们的民族调式极其相符。由四度叠置构成的和弦(有时也可为四度叠置的二个音的和音),由于其较协和的音响和本身游荡的属,因而广受我国很多作曲家喜爱,广泛的运用在我国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中。

3.附加音和弦。在五声民族音乐中,理论上可以在三和弦或其他叠置构成的和弦基础上任意的附加其他音构成新的和弦,但为了满足音乐作品旋律的需要,这些附加音和弦一般以二度、四度为基础构成的。

4.适应于音乐作品需要的和弦①。在我国五声音阶多声部音乐作品中,为了丰富和声的表现力,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情调,和弦常可来自旋律本身,采用纵向结合或分解进行。主要采用的形式有两种:a.将旋律的骨干音纵合为和弦;b.将旋律的动机纵合为和弦。

除上述的两种形式外,也有将旋律中的某些特性音程纵合为和弦或和声,也有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将那些表现特性的音阶、调式作为和弦结构的材料。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版.

[4]樊祖萌.《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注:

①参见: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第36—44页.

作者简介:

邵良柱(1982.10— )男,硕士,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