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痴者技必良博学者识更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痴者技必良博学者识更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初,中国石雕在许多人心目中还属于很不起眼的工艺,不登艺术大雅之堂,21世纪一下子就红火起来,一大批刻画得惟妙惟肖、有强大震撼力的石雕艺术精品,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涌现,令人刮目相看。于是,很多人都来呵护,都来欣赏了,石雕作品很快走进千百万户人家,甚至很多人不惜出巨资,竞相收藏高档器件。可谓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究其原因,那应该是大师们巧用石材,以灵巧的艺术形象,生动反映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植物、花、鸟、佛像菩萨、瑞兽和吉祥物象,美轮美奂的作品由此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喜悦和遐想,隐藏着雕刻艺术家孜孜不倦、一往无前奔向艺术天堂的灵气和激情。

与绘画艺术一样,它不能脱离对石雕材料和石形的选择,就像中国画选用什么纸,选择什么尺寸一样。雕刻艺术包容万象,除了意境美、气势美、结构美、笔墨美、色彩美之外,多了工艺美、造型美、材质美。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春雷认为:真正的美不仅在于形象,更在于物象意造的境界和意蕴,这难喻的意蕴,如果没有真诚的激情和艺术修养是难以创造出来的。一旦与之巧妙结合,就是完整的艺术品。

张春雷曾在部队服役十八年任至团职干部,转业后从政从商多年,之后又担任广东省工艺美术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十多年,领导组织过近百场综合性和专项工艺美术精品展,由此对不同材质品种的工艺美术比较熟悉,加之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促成了他的创作思路更宽一些深一些,创作出的作品也与众不同,别出新意。其中“十二生肖”端砚和印章系列是张春雷的得意作品,这些作品均表现出张春雷善于从微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自然的美,这也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的刻刀极为精准地触及到小动物的每一片肌肤,每一根筋骨,处处都凝聚着他的思考与追求,求逼真、求生动。葡萄枝傍垂帘欲滴的小老鼠,树下悠闲的老牛,缠绕在树枝上的蛇,神清骨峻的奔马,神情迥异的绵羊,招人怜爱,月下嬉戏的小猴子……无不跃动着一股真切、强烈的生命力,让你感慨、震颤、动情。你仿佛听得见它们心灵的倾诉、低呤、歌唱...不亲手触摸,都很难相信这些可爱的生灵竟是用端砚石雕刻而成。更难想象出这些鲜亮逼真的物象,是利用一块块石头的天然异色斑痕化为的神奇,浑然天成的众多杂色石材赋予了动物活泼的生命,众多的石上小生命成就了艺术家张春雷神奇的雕刻,也从另一面展示了石雕匠心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广阔的艺术前景。

张春雷的作品最初给人的印象是生机勃勃富有生命气息,继后会看到浑厚的气势中,一切是那样自然贴切。当你步入作品的深处,定能体验到创作者的思绪,听到他的脉搏,在朦胧意象的动物形象丰富表情中领略到作品的人文情怀。那是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的和谐统一,是飘逸秀美和虚淡恬静的雕塑艺术境界,这境界包含着的“禅”意,是创造者自我内心的净土,为这净土他在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求变,在塑造形式上摸索创新,尤其敢于大胆地吸收民间艺术样式,使塑造形象充溢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意象之美。对源自于现实生活的形象塑造显示了他高度的创作把握能力,在作品中借鉴西洋雕塑的形体处理手法与中国古代雕塑线性处理手段,这使他的作品不落窠臼而才情横溢。他创作的十二《十二生肖题名诗》以物喻人,拟人比兴,用典造句,平仄对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儒、释、道的哲理禅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其诗与画面配合,诗画交融,相得益彰,使观赏者在抚石、赏图、咏诗时,与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产生心理碰撞,受到新的启迪。

一块石头的色彩、造型、纹理、暇绺,既是灵感的来源,也是创作的制约。石雕艺术追求与石交流,读石相石,感悟石之意蕴。从中找出构思的契合点,赋予石头以灵动的生命。石雕艺术需要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知识,需要创作的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唯此才能达到“人石合一”的境地,让作品生发出撼动人心的审美意蕴,这在张春雷身上无疑是最好的诠释。

他深知石雕艺术是人文理念与自然和谐相依的最佳表现形式。因为这门艺术靠的不是主观意向,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审形度势,因材施艺,与石交流,进而把雕塑家的思想情感、人文理念与天作灵石形成完美结合。如何掌握其纹理,如何利用其色变,如何逼真地表现动物之美,既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更要有入石三分的眼力。充分掌握俏色石的内在肌理走向和形状变化,才能恰到好处的随色赋形。

不同的石料千差万别:色彩深浅,光泽润枯,纹理粗细,质地刚柔,表里异同,这些特点常常使常人无从下手,却给了石雕大师张春雷巧妙用刀和大展身手的机会。他借形就势,因色取物,由外及里,粗放细收,化石为神奇。

在众多的工艺美术品里,除了端砚石雕,张春雷有印章、瓷画、紫砂壶的生肖艺术造型创作。文人画在艺术境界上讲究天人合一,潇洒自然,天真烂漫。反对人为的做作,讲究含而不露,具有画外之音。在传统经典的紫砂壶上,也都可看到文人所提倡的这些艺术原则。由于文人的精神性和文化理想引领着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创造,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品格。这在张春雷的艺术创作风格中也有体现,由于书画功底的深厚,他在砂器石头上刻书画能在老辣中见文气,“紫砂生肖壶”系列中作品简约,刻痕里透露着一种书卷之气。具有书卷之气的雕刻是张春雷的一大特点,他书法的结体与用笔别具一格,极富意味,用笔深厚拙朴,笔画舒展飘逸,颇见书法功底,文字在砂壶的空间安排上稳当而融合。作为国画家,面临的是四条边四个角的平面布局、绘画,在平面的艺术中创造一个虚拟的绘画空间。但此时作为陶刻家,张春雷面临的是一件立体的紫砂壶,它既无四条边也无四个角,更不是纯粹平面的,这就需要在一个主体特殊的形体中确当地安排诗文书画。从作品中不难看出,张春雷对砂壶刻画章法方位的把握可以说到了随心所欲皆臻上乘的地步,张春雷将诗文名称一排排横卧着刻在砂壶身上,壶在沏茶擦拭、观赏的过程中,砂壶的方向倾倒斜侧等各种姿态都不影响把玩者的欣赏。黄宾虹论自己的画说:“我的画是苦味的”。其实,陶刻也有甜意苦味之分,张春雷的陶刻也是苦味的。他不媚俗,刀痕处见真性真情,传达他高深的学养与朴实自信的人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艺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让艺术家付出长期甚至毕生的辛劳。张春雷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意识,数年如一日的摸索与创新。他既能“入乎其内”地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饱满旺盛的创作状态,又能“出乎其外”适时地沉静反思,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与张春雷的谈话中,你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富有才情的睿智雕刻家,他目光犀利、敏而见善,看物能见其秀,观事能见其光,视人能见其优。可以说他的雕塑在内心情感的作用下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其作品不再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模仿,而是对艺术家精神高度、文化层面的提炼与升华。事实上,提炼与升华的过程对张春雷而言,是一个苦苦探索与追寻的漫长过程,是一个不断上下求索、跋涉羁旅的艰苦过程。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少有浮华的表象,更多地表现出空灵、深沉与厚重的境界。张春雷的创作境界,得益于丰富多彩艺术形式的沉淀,得益于广东岭南本土传统民间艺术的滋养,得益他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组织领导工作的经验积累,于是我们看到了张春雷的整体语言风格呈现出质朴内敛、暗香浮动的艺术创作特色,犹如融化了声响的山泉淙淙流过,淌进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自觉地风格追求和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艺术家只有当他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个性和人格风范,以及天赋气质,人生历练与才情学养时,才能在作品中呈现独特的风格。笔者认为,独特的工艺美术风格的追求,在张春雷是自觉的,这首先有他大量的创作为证。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会与他人混同。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他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艺术当随时代,张春雷也直接地反映着时代的审美理想。他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他用心力,用真诚创造着他的动物王国,用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形象表现着他的艺术世界。他的刻刀极为精准地触及到小动物的每一片肌肤,每一根筋骨,处处都凝聚着他的思考与追求。回过头看这些作品时,有遗憾、有不足,由此也就确立了下一步的追求,艺无止境,能把个人的修养较为完善的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是张春雷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