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动性监管难解系统风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性监管难解系统风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两会”即将召开,审议“十二五”规划,其中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将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宏观审慎的监管原则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问世,着眼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目的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新近获国务院批复,具体指引在最后意见征询。据统筹安排,巴塞尔III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预计于年底实施并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流动性覆盖率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未来30日资金净流出量的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为可用稳定资金与所需稳定资金的比率,标准都是不低于100%。透视巴塞尔文件,两个新工具的主旨是要求银行在压力条件下,拥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和中长期稳定资金。

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指标没有嵌入逆周期性的设计,而这恰恰是宏观审慎工具的首要特点之一,不能单独借此两工具实现宏观审慎。

首先,近年的存款大搬家现象预示微观层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依靠宏观流动性调控的大环境。

中国一直是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近两年居民理财方式的变化,流动性呈现出在存款、股市、保险等跨行业、跨市场波动的特点。存款日趋短期化,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现象日趋严重,即以较短期限的存款匹配较长期限的贷款。

这导致存款大搬家的现象频频发生。2006年、2007年A股大牛市引发最为汹涌的一波存款搬家潮。2007年4月和5月,商业银行月度存款余额分别减少1674亿元和2784亿元。第二波搬家潮发生在2008年末,受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A股探底回暖,引发存款回流股市。至次年10月,当月居民存款大幅减少2507亿元。

2011年1月,在中国经济整体流动性充裕,存款准备金率频频上调,并两度加息的情况下,银行系统流动性却突然出现红字: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大型银行趋向无资金可拆。这导致央行在准备春节后至2月9日三度加息的同时,不得不反方向操作:于1月底启动逆回购操作,向银行系统注入救急资金。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长期存在同质化、同方向性的特点,即“一旦有钱,大家都有钱。一旦缺钱,大家都缺钱”。大型银行,作为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做市商,一旦无资金可拆,往往“蝴蝶效应”般引发市场恐慌。这种环境下,实施两个新工具,可能会出现指标健康,而流动性风险管理突然中断的情况。

流动性覆盖率是两工具中的主要指标,但其依赖于优质流动资产的效力。在巴塞尔III方案中,国债被定义为优质流动性资产。

但我国国债市场同银行界现存的资产负债结构相比仍显单薄。加之债券市场长期存在的单边市和自身流动性不足的矛盾,必然使得我国国债难成系统性风险事件的灭火器。

危机时刻来临的可能后果是:内部持有的债券,大家都急于抛售,谁都卖不出去。外部的银行间同业市场,大家都急于拆入资金,谁都没有资金可拆的流动性风险中断现象。

再次,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一直是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较早地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措施之外,存款的长期政府隐性担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99年6月,四川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发生不能支付到期存款的事件。当月底,人民银行向地方贷款,同时中央财政从中央向地方转移资金或从税收返还中扣抵,最终保证了对储户的存款支付。

中国的国情决定,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仍不能独保危机时刻的支付无虞,因此不是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的全部。

每个银行的两指标合规达标,并不意味着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整体稳定。单独依赖两项工具,很有可能出现连队士兵个个健康,貌似全连健康,一场传染病,放倒全部的情况。放倒全连的传染病就是各种系统性风险事件。

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微观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合规的同时,宏观方面宜根据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的变化,运用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审慎工具对银行系统流动性进行相机调节。微观流动性和宏观流动性协调统一,互为犄角又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目标。

作者为独立风险顾问,曾任普华永道风险管理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