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忆良师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忆良师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0年前,我们升入黄麓师范中师毕业年级。正式上课的头一天,大家最关心的事揭底了:课程表上墙。同学们都挤上去争看哪些老师教我们的课。在“语文”课旁,清清楚楚地注了一个“周”字。好事者得意地大声说“这位周老师是谁?告诉你们,是周良达。他教课,嘿,甩大拇指!”当时一个语文老师只教一班课,毕业班有两个班,周老师有可能教我们班,也有可能教另一个班,现在铁定了我们幸运。出乎意外,又在意中的喜悦从大家脸上掠过。

说到这位周老师,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学一级(当时是最高级别)教师,一直教毕业班,据说课教得很好。我们经常在校园见到他,只是无缘正面接触。周老师偏矮的个头,常年穿一身黑色中山装,冬天是呢的,春秋是毛哔叽的,只有夏天上身才换上白得耀眼、下半截扎进制服裤的衬衫,脚下似乎老登一双黑皮鞋。全身上下一尘不染,一丝不皱。他微微谢顶,略似“用”字形的脸,棱角分明、白皙润泽,架着一付淡茶色眼镜,镜片后面那双眼睛能看得到,但是看不清。整个形象,给人的印象极深。他常在校园里缓步来去,只是几乎没有听到他与谁说过话,也没有看到他脸上有些许的笑意。40来岁的人,就这个模样。真是“规范”得让人不自在,神秘得又令人想去了解。

周老师给我们上课了。几节课一听,我渐渐感悟到周老师不是拿课本在教书,而是用心血、用真情在浇灌苗木。语文课成了大家最喜欢的“会餐课”。

我印象最深的是周老师教课耐听、好懂、有劲、有趣。对现代诗文,他讲得不多,几乎是变着法子启动学生的思维,吊学生的口味,让学生们深入细致地去思考、分析、讨论。记得在教《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时,周老师不仅找出《人民画报》刊登的彩色剧照给我们看,以增加大家对这一世界名剧的理解,还列出一连串的问题,引导我们把它同先前学过的《孔雀东南飞》进行对比,使罗密欧、朱丽叶、焦仲卿、刘兰芝四个生动的文学形象和他们的感人故事,变得分外鲜活。课堂气氛之活跃和热烈是可想而知的。在分析课文或是回答问题时,若是同学们有不同的见解,他也来劲了,干脆放下课本,让同学们“百家争鸣”。他在插入一两句点拨的话之后,总是微微仰面,微笑倾听。遇上确实“公有理婆也有理”的情况,他会对不同意见作出令人信服的肯定。他说,一种好的看法就是一朵思想火花,一个难得的创见。火花相互辉映,创见共同启迪,就会达到新的深度,进入新的意境。因此,要珍惜、要支持、要提倡。

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名家名篇,周老师往往拿出“绝招”。在一篇课文教完以后,他会兴味盎然地搬出该文作者另外的名著,并挑出其中精彩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再介绍文学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精彩评价。尔后他说:“建议你们课后找来看看,你们不仅会有很好的收获,而且会获得很大的乐趣。”于是,中外一些文学大家就赫然耸立在我们的面前,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国的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外国的如托尔斯泰、莫泊桑、巴尔扎克、马克・吐温、泰戈尔等百十位近现代作家的主要作品,我就是那时“狼吞虎咽”下去的。走出课本,“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周老师教古典文学又另有路子。他总是把课本抠得很紧很紧,总是一个劲地“磨”。他说学习古文一定要在“读”上用力气。一读通,二读懂,三读口语翻译,四读改写成白话文,五读熟记在胸出口成诵。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曾多次在讲完课文后,当堂大段大段地背诵课文,令我们惊羡不已。我想这不就是一条路吗?曲径通幽,周老师引领我们,切切实实走进了古典文学的宝库,名篇、名段、名句融入我们的心田。历史与现实变得这么近,让人把古人当成了终生难忘的朋友。

时间过得真快。和煦的春光已去,热烈的夏日来临。快到毕业了,这是我们在母校的最后时光,周老师的语文教学也在加码。在准备毕业实习的紧张日子里,他几乎隔天就发下一叠讲义,一个星期就是一小摞。讲义夹夹不下,我们干脆装订成一个一个分册。有一次上课,周老师又夹来一摞讲义。未发之前,他带着歉意微笑地说:“同学们,对不起,教导处忙不过来,又不能等,今天的讲义是我试着刻的,刻得不好,请将就一下吧!”我一怔,怎么?颇有身份的周老师竟干起了职员行当!讲义发下来,那字迹比周老师的板书工整得多,也很清晰。“欠缺”是字体大,占地多,有些浪费,也没有教务员刻得紧凑整齐。但是我觉得它很美,是周老师的“铁笔墨宝”,心头一热,敬意油然而生。

这些讲义都印了些什么呢?有散文诗和小小说,有童话和童谣,有寓言和谚语,还有各种应用文。可以说各种短小的文学样式应有尽有。周老师对这些讲义的处理方法是,每次下课前留几分钟打个“穿插战”,做个简介,然后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仿写。下一节课开始,再用一点时间,点三两个同学说个一二,了解一下情况。一次下课,我们围着周老师,问他怎么想起要发这些讲义?他环视着我们,淡然一笑:“课本毕竟有限,想赶在你们毕业前,多介绍些文章体裁让你们熟悉熟悉,对你们以后到小学当老师会有好处。”多好的老师!我只觉得他那淡茶色镜片后的双眼,充满着睿智与深情。我想,这些决不是普通的讲义,也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体现了父辈为即将出征的孩子充实行装那份心意,体现了母亲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筹办嫁妆那份真情,更是敬爱的老师,为即将迈上讲台的新一代教师在铸造师魂,熔炼师德啊!

说起来也有点怪,周老师教我们一年的语文课,除了少数班干外,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去过周老师的房间,更没有与他拉过“家长里短”,但是,五十几个学生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崇敬他。当年也好,现在也好,提起周老师,同学们对他那种爱戴,那份敬意,都是发自内心,出于至诚。个中奥妙不言自明:三尺讲台有限,周老师献给学生的爱心无限;两册语文书有限,周老师传给学生的知识和敬业精神无限。

40年后,在一次校友座谈会上,我终于见到了久久思念的周老师。周老师现已寿达耄耋,我也年逾花甲。这样的师生相会,当是弥足珍贵。我情不自禁地抒怀感谢恩师:学子回首人生路,尤颂良师好教风。

我与周老师倾心地交谈着“家长里短”。我们毕业后,周老师一直工作、生活得比较顺心顺意。谁知到了那个“打倒臭老九”的年代,他无端遭受沉重打击,几经折磨以后,被赶出学校,遣回老家当涂。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以半百之年柔弱之躯,干起了重体力劳动。挑担子卖水、拖板车送煤、打扫街道、摆小摊子等等,许多脏活累活他都干过。我听了这些,心情当然十分沉重。可周老师叙述自己那段苦难经历,是那样随意而轻松,甚至像当年讲解语文课似的绘声绘色,苦难处决无凄楚,可笑处却妙语连珠。他说:“面对那种处境,我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就是想法子自己救自己,挣点钱活命,一家人能活下来就高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啊!你看,我现在不是很好吗?”好一个沉稳对动乱,乐观向艰辛的博怀!接下去周老师告诉我,“”结束,他很快归队,到当涂一中重操旧业,做起了仍然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教师职称评聘,他被首批评上中学高级教师。后来,他退休又被继续返聘,直到年届古稀。再后来,在他一再恳求下,学校“放他一马”,让他回家安享晚年。

我聆听着老师的绵绵絮语,端详着老师慈祥的面容,心灵被强烈地震撼着: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人民教师!望着周老师谢顶的头上稀少的白发,望着他两腮略陷的“用”字型的脸,望着他淡茶色镜片后面被细密皱纹包围着的双眼,望着他衣着整洁但脊背微弯的身躯,我慨叹着人生的悠长与短暂。但是,无论是岁月的变迁,还是时势的凉热,令我始终铭记在心的是毕生爱不完、谢不尽的周老师。而且,在我年过花甲之后,他又给我上了多么精彩动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