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间隔年:要旅行,请现在就动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货膨胀的拳升、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都市职场人背负的生存压力也层层加码,工作中追求更出色的业绩、更快的晋升和更高的薪水,宁愿选择承受持续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方式。据《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有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过劳”的情况接近6成,包括24小时待命、没有周末、在办公室“安家”等。猝死、过劳死,这些名词早已不陌生。放弃工作,中断职业,给自己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游走世界,在路上体验与平常环境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许多人选择了“间隔年”。
体验“间隔年”,暂时放下眼前的一切
体验人:冯新杰 男 27岁
我毕业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四时便被北京一家外资公司签约。工作三年后,我便成为研发部主管,年薪达25万,外加近10万元的代金券。高收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加班加点昼夜颠倒让我一天天感到心力交瘁,一见到电脑便头晕眼花想呕吐。我陷入到迷茫和崩溃的边缘,对工作产生了厌倦。
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本书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书。其作者孙东纯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从原来计划的3个月走到13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和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现在成为他妻子的日本女孩,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迟到的“间隔年”成了一次学习爱的旅途。
我被“间隔年”这个概念深深地吸引了,我发现这正是自己想耍的一种改变。家人及朋友闻知我要辞职时,都竭力反对和劝阻,说有份薪水丰厚的工作十分不易,让我不要盲目和冲动。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潦草地书写在他笔记本上的文字说出了一个真谛:“一个人的富有与其能够做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我静心思考,最终决定顺从自己的内心。辞职,做计划,筹备,半个月后,我踏上了自己的“间隔年”之旅。
我的目的地是意大利,我一直向往那里洁净的蓝天和慢悠悠的生活。我的首站是罗马以北50公里处的威泰尔堡。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属于丘陵地带,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城市不大,是典型的欧洲古典小镇。房屋大多为四层以下小楼,古朴、优雅,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旧貌新颜和谐共生。这个纯净的国度是一切纯真的原点,30多岁的我在这里如同是一个十三四岁怀揣着梦想的少年,我让心与身体充分融入自然,压力渐渐消失,疲惫的神经得以舒缓。
我并不想只做单纯的旅行,所以我参加了意大利的义工组织,我去医院做过志愿者,参加慈善长跑,电台的志愿主播……最难忘的是去帮助智力有缺陷的人,和他们一起生活。
后来,我从网上发现了一个WWOOF(以工换食宿)的有机农场,根据VWVOOF准则,旅人可以到参与WWOOF计划的有机农场打工,来赚取农场提供的免费食宿。农场主亚林是捷克人,毕业于澳洲商学院,“间隔年”时一边旅行一边去果园打工,转了整整一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这样的农耕生活,于是放弃了回布拉格做财务总监的工作,留在意大利成为农场主。
在有机农场,我得以亲近都市中难觅的绿色,我学会了锄草,给果树打枝等农活,还认识了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许多朋友通过“间隔年”收获到了不同的人生财富。
一年以后,我觉得身体完全恢复了活力和元气。回国之后,我找到了职业发展的转机,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一份新工作当中。
在急切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有一段时间的喘歇,平稳自然地感受生活,感受世界,那怕就是路过一片荒芜的草坪,都会有一种片刻的宁静,
“间隔年”最突出的好处是让身心得以休整、充电。如同《在路上》一样,“间隔年”的意义并不在于究竟去了哪儿,选择“间隔年”者也不会计较“间隔年”后收获了多少金钱、名利或是其他可度量的物质财富。
体验“间隔年”,抓住一次“跳出来”的机会
体验人:杨诗源 女 24岁
我毕业于一所师范大学本科英语教育专业,按家人的设想,我将拥有一分稳定的工作。然而,我并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也许人类都秉承了夏娃的叛逆和好奇,身体里多少总有些叛逆的基因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渴望,特别是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你永远不知道会邂逅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一次,我和美国朋友聊天时得知,在美国,很多人平均一年搬一次家,去每一个他们喜欢的地方。这次聊天“诱发”了我放弃可预见的人生轨迹,追逐“不确定的世界”的人生模式。
我在大学期间就做过很多工作,当过HR、私人助理、家教、翻译……不仅写过文案标书,还做过职业培训师、卖过T恤。大三那年,我找了份带团旅游的工作,发现自己总结出的旅行线路竟然可以卖钱。我拒绝了所有签约公司,开始自己的“间隔年”行动。我给自己规定了三件必须完成的事:找工作——用以证明自己具备一定的工作及赚钱能力:做一份完整的间隔年旅行路线书——搜集旅途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出预防、解决办法:最后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间隔年旅行不是去玩儿,而是有针对性地寻找工作机会,并积累相关人脉。
我以老家四川为起点,从川北到川南,从广东到广西,从马来西亚到斯里兰卡……每到一个目的地,都会试图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旅行方式,并写下旅游攻略,诸如去某地的最全方法、最佳旅行路线及价格比较、值得一去的景点和小吃店等。一路走来,我从事过教汉语、教英语、做旅游顾问等工作,甚至给媒体写稿子、提供照片以保证日常开支和下一站的旅费。
在斯里兰卡完成义工任务后,我突然很想找一份工作继续留下。斯里兰卡纯净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吸引着我,当地人端一杯咖啡,眯着眼,慵懒地聊天、晒太阳,我再也舍不得离开这片乐土。幸运的是,我成功成为一名科伦坡一家大型旅游公司的职员,工作是帮助公司拓展中国市场。这份工作成为我人生选择的一大转机,我利用自己英语、马来语的语言专长以及一年来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和过去的旅行经验,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拥有了独自创业的资本。半年后,我回到国内,开始了在旅游行业的发展部署。我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建立自己的斯里兰卡旅游盈利渠道,然后远程操控,以腾出更多时间,继续自己的间隔年旅行,或许有一天我会从一个旅行爱好者向职业旅行家转变。
体验“间隔年”,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经历更多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间隔年”是一条河流,就看你能否淘出金来。当你踏出足下第一步,启动“间隔年”时,你已经开启了另一种人生的大门,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未来。我的“间隔年”体验让我不但准确地定位自已,还意外地收获了一种面对生活的自如心态。
体验“间隔年”,找到人生方向
体验人:林常荣 26岁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买房子、结婚……这样可以预见的人生轨迹,大二时就在我心里打上一个个问号。《在路上》一书中,迪安对萨尔说: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虽然是雕塑系的学生,但我一直不拘泥于只做雕塑,于是读到大四我就申请了休学(雕塑系要学5年),想通过“间隔年”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没想到这一找就是3年。
寻找的过程并不浪漫,父母都担心我是在游手好闲,浪费时间,对生活的态度不够严肃。第一年,我花了半年时间策划了一场川南之旅,曾独自一个人穿过原始森林寻找隐藏其中的石窟。但回来之后,我在家中思考了两个月,还是没能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刚好当时生活费也告急了,就接受了同学的邀请去“炒更”——到湛江一个村里给祠堂画壁画,这一画又是半年。
这半年很单调,我和我的同学每天白天画画,晚上只能靠带来的几本书解闷。这看似单调的半年却给了我一段平静思考的时间。乡村的生活情景很真实,我也来自乡村,应该做点和乡村有关的事情。休学第二年,我回到我在大学城南亭村租住的家,开始了拍摄以南亭村民生活为主的纪录片《走失的主人》,这一拍又是一年。自己攒钱买摄相机,自己买电影的书来研究,我觉得镜头的画面更能表达出我理想中的艺术的感觉。这一年,我终于确定了拍片是我要选择的艺术方向。
结束“间隔年”后,我回到阔别3年的学校,读完我大学的最后一年,同时筹备拍一部电影。
我体验“间隔年”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人和事得到的知识,那种东西是在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教育。因为这些对我的创作是绝对必要的,享受其中的每一份细微的感动是我最大的创作动力和收获。如果按照常规,毕业后马上就业,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这样去接触社会。不断的旅行让我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朋友,而对于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的影响,我认为是,正因为尝试了人生的多样性才有挖掘自己各种潜能的可能,对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女人坊》相关链接——
“间隔年”的好处:
1.使人心智成熟。“间隔年”让我们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学会如何适应陌生世界,更能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成熟理性地思考问题。
2.开阔人的视野。“间隔年”可以让我们了解各地文化,增长课外知识与实践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从不一样的角度看世界。
3.确立人生目标。我们可以把“间隔年”当成一次心灵之旅,探索之旅,从中发掘自己的天赋与兴趣,树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