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俗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俗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俗体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社会各界应广泛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民俗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使具有中原特色的民俗体育得以广泛流传。

【关键词】民俗体育;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Folk Spor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DONG Sheng-li,CAO Bi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Abstract】 Folk sports, as part of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should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should be preserved and exploited.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in 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ke them widely spread.

【Keywords】 Folk sports,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Harmonious society

1 前言

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这里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古都,河南就占有四个(洛阳、开封、郑州、安阳),还有南阳、商丘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蕴涵了丰厚民俗体育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而民俗体育在这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原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和现代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成为当今重要的一个课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民俗体育为研究对象,对焦作、三门峡、洛阳、开封、新乡、信阳、濮阳、周口、济源、鹤壁和南阳等11个地区进行调查,抽取2200名年龄18岁以上的群众为调查对象,对各地区民俗体育种类及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以各110名各个市(县)级政府体育工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就有关民俗体育的组织领导、政策法规、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以全面掌握民俗体育发展的各种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对10位体育社会学有关专家的进行访谈,听取对本研究的设计与方法等方面的建议;评判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抽取2200名年龄18岁以上的群众和110名各个市(县)级政府体育工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各地区民俗体育种类及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课题组对河南省的2200人18岁以上的群众和110名各个市(县)级政府体育工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凋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310份,回收1988份,回收率为86.06%。

2.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专家问卷的研究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筛选指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对问卷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力求得到真实、有效、科学的研究结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

目前,关于“民俗体育”概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体育科学辞典》把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上述概念虽然通过不同的侧重点相互区别,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均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与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民俗特质。通过比较笔者倾向于: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3.2 河南省民俗体育的特性

3.2.1 传统性

河南省民俗体育的产生,与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河南民俗体育项目在河南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特具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民俗体育项目。河南民俗体育项目,由于结合了河南的民俗和岁时节令,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传统性。

3.2.2 地域性

悠久的历史文化,四季分明的气候,多样的地形地势,使得长期处于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河南人民形成了纯朴善良、知书达礼、谦恭大度、勤劳俭朴等良好的风土习俗。正是这样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河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河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区,发源、发展和形成于此,并且在省内各地区广为流传,如在一些民俗节日里进行的陈氏太极、少林武术等;其二是由于河南省多样和复杂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小区域的民俗体育文化,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地处西部深山盆地中的卢氏县的剪纸年画、版画、推小车、拉犟驴,在黄河岸边的灵宝、三门峡、渑池开展的游渡黄河比赛,在盛产竹子的洛宁县进行的竹子拔河、长竹竿对拧、竹竿舞,每年五月在嵩山和伏牛山环抱的登封进行的登山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则流传有赛马、摔跤和武术比赛,在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洛阳市传统节日的关林庙会、杜康酒会、老城庙会期间都有精彩的体育表演活动等。

3.2.3 民俗性

我国各民族和各个地区都有其风俗习惯,所以,河南民俗体育与河南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这些体育项目的民俗性特点。民俗促进了体育活动的深化和发展,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民俗体育融进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中;节日、歌会、墟场、庆典活动包容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项目贯串于各种民俗之中。

3.2.4 娱乐性

河南民俗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扩大了欢快的氛围。

3.2.5 文体交融性

河南民俗体育融于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之中,体育与文化共同发展,形成了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不断发展的河南文化和河南民俗体育,形成了地域文化与高度体育技巧性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民俗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同时又弘扬了独具风格的悠久文化,达到多方位的和谐统一。

3.3 民俗体育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3.3.1 民俗体育活动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经济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民俗体育的开展,既能够实现参与的广泛性,还能在时间上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同时,体育活动所特有的竞争性、趣味性也成为吸引多数人参加的重要因素。以民俗体育活动带动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群众可以从体验体育活动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娱乐身心为主到娱乐身心与强身健体并重发展。

民俗体育活动还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表现为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春节时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最为广泛,参与人群的积极性也最为高涨。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拔河、放风筝等,都集中体现了我国丰富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再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十分积极地开展此类活动。在此期间,跟赛龙舟有关的体育活动也纷纷登台亮相,极大地活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

3.3.2 民俗体育活动是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城市化,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等城市易发疾病也开始在乡村蔓延,而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才是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任何人都不会有长久的热情参与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有了接触体育的机会,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的特点易使农民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对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时间的保证,民俗体育活动肯定能成为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火种”,形成体育活动的燎原之势〔2〕。

3.3.3 民俗体育活动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途径

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除了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外,还能够极大地活跃乡村的经济发展。以我省春节期间常见的庙会为例,其中丰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为大众喜闻乐见,聚集了人气,对于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有显著作用。由于节日期间集中开展的体育活动在乡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常听见这样的说法――“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目前,节庆民俗体育活动也正在成为乡村旅游宣传的重要内容及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活动。

3.3.4 民俗体育活动是传承优良的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如何传承和保护乡村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也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3〕。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很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体育活动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人们祈求平安和歌颂丰收的信仰行为,具有强烈的节庆色彩,同时又适应当代农民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的积极特征。比如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等就深受农民的喜欢,也将农民粗犷豪爽的性格充分展示出来,这些体育活动应被继承发展。节日民俗体育活动为民俗娱乐活动构筑了发展的平台,在传承乡村文化和传统项目方面具有很好的表现力。

3.4 影响河南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4.1 民俗体育环境基础的削弱

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是各种民俗体育的源泉和土壤,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它们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威胁着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和丰富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通讯条件不断改善,地理环境这一天然屏障的失却使民俗体育失去了保护,并面临着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体育活动的产生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生产方式。如农耕生产方式下形成的跳竹竿、荡秋千、斗牛等;游牧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摔跤、骑马、射箭等。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因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这必然会影响到原有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是民俗体育的精神源泉,它们对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外来文化的侵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进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乡村青少年对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向往和主动接纳,使得他们完全没有兴趣学习那些民间体育习俗。

3.4.2 民俗体育功利性的劣性变异

与那些面临消失和传承危机的传统民俗体育相比,那些能够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实惠并得到游客青睐的民俗体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地方政府的鼓励、村民的主动配合以及商贸业的积极参与推动着某些民俗体育的快速发展。这似乎是一种值得高兴的发展趋势,然而华丽外表的背后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民俗体育变迁中的劣性变异使其出现功利化倾向。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村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而使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民俗体育原有的粗犷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另外,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的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篡改、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伪民俗,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吸引力减弱或开发不足,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民俗体育这种功利性的劣性变异,对于民俗体育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我们希望民俗文化也能像其它文化遗产一样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能够比较完整地得以保存。

3.4.3 民俗体育传承方式滞后

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使得乡村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断环。民俗体育大部分都属于行为民俗,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但由于近年来民工潮的高涨,乡村里的大部分中青年常年在城市务工;他们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人口原来的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先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模式,使民俗体育传承的某些环节出现了中断。另外,像南水北调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将使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当地民俗的广域化发展和都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俗体育面临消亡。当今,通讯、交通等传媒技术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便利了村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民俗文化的地方性逐渐减弱,而转向周围或城市,即民俗民间文化的广域化发展。这些得以生存乃至发展的民俗大多是特色鲜明、功能得以扩展的文化现象,相反其它的或相邻区域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3.4.4 受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

西方的现代体育以其特有的魅力,再加上强有力的媒体宣传在我国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最能体现现代体育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借助在北京举办的东风,吸引了我国亿万人民关注的目光。而当我们在享受现代体育带来的愉悦的时候,却忽视了我们的瑰宝――民俗体育。勿庸置疑,现代体育的迅猛发展已经给民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之边缘化,民俗体育不论是发展水平还是普及水平,都已处于弱势地位。

4 河南民俗体育发展与传承的对策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就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全民族的事业,是国家行为,单靠个人和民间组织是无法完成这一工程的,必须由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至少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2 宣传和教育途径

民众的文化自觉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全社会开展宣传和普及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广泛发展社会教育,发挥出版、传媒、协会组织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作用,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展示等普及、推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工作。把宣传和教育引入正规学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小学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要尊重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要全力挖掘现实生活中尚存的传承人。国家要优先发给民俗体育艺人特别补助金,以提高他们的民俗体育技能,并鼓励他们多招收徒弟,传授技艺。在全球化语境下,应将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推向世界,进行中西体育文化交流,可采取“走出去”与“拿来主义”相结合的文化策略,向世界宣传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向全人类展示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伟大魅力,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共同繁荣。

4.3 提高认识

民俗是民众的风俗习惯,它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发展、变异和消失。所以,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因此,保护民俗体育乃至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于强化当地群众的民族自觉意识,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民俗体育的认识。也只有当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继承优良的传统民俗体育,不断创造新的民俗体育,使民俗体育在社会的变迁中进行自觉的改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4 挖掘整理

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政府和学术界应致力于民族风俗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这种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包括必要资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规。另外,在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过程当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做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俗体育是行为民俗,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是不足以把民俗体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高科技手段我们就可以将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4.5 探索产业化发展途径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带给民俗体育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已经被视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三大根本趋势之一。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得以生存、推广,就应当积极探索和培育其产业化的途径,走市场化道路。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在带给当地诸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阻止世界体育文化的同质化发展,并有利于保持民俗体育的多样化。目前,许多民俗文化旅游的成功事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虞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J〕.体育科学,2005.5(2):16-20.

〔2〕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与意义――以抢花炮为个案的研究(一)〔J〕.体育科研,2006.27(4):17-25.

〔3〕 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