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禅的最高境界,是拈花微笑空灵境界,也是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境。在他创造的明秀诗境中,既有澄澹精致的宁静画面,又有绵邈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深幽。倡导神韵说的王士祯说,王维的诗多入禅之作,并认为其“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关键词】拈花微笑;空灵境界

王维抒写隐逸情怀,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意象玲珑而难以句诠。诗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透过自然的美寂无声,写出自己心境的安适,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木朱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美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这种表里澄明的灵秀诗境,使山水之境虚灵化了,将人引入微妙至深的禅境。

回过头来看,这些山水田园诗的出现,与当时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有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但在盛唐世人中,那种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是没有的。更多的是将归隐作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纯美天地。“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确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

这种山水情怀对于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因惟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了山水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归隐入禅的王维“气和容从,静如空”,达到了“无我”境界。他独自隐居山中时,“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把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无心于世事,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在其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于俗的意蕴,心无滞碍,天机清妙,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鲜的思想文化蕴涵。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宋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与禅僧往来很密切。就拿“木末芙蓉花”一诗来说,深受禅风的熏染。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

饶有禅意禅趣,充分体现了佛禅思想的“无生”观念。“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是“寂灭”和“涅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流行于唐代士人中的《维摩诘经》里就有“无生无灭是寂灭义”的说法。学“无生”所要达到的是一切毕竟空的“无我”之境。学“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理于寂灭的虚空状态,在“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充分体现了王维的“无生”,自身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一切都“无生、无灭、是寂、是灭”。

是的,王维入禅时看到的自然景观,只是“纷纷开且落”,可说已达到了“无我”之境,自身已最大限度的平静。但不能表面理解这种平静,它于静中有哲理,有佛理,有禅宗的“洞见慧识”。这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当诗人从坐禅的静室中走出来时,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诗创作独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

禅的最高境界,是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也是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境。在他创造的明秀诗境中,既有澄澹精致的宁静画面,又有绵邈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深幽。倡导神韵说的王士祯说,王维的诗多入禅之作,并认为其“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这里表现的是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能于空寂处见生气流行,清幽禅趣转化为诗的悠远情韵,更显冲淡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