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动机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动机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创造动机是促使个体的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创造性自我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创造性的一种信心和评估。

关键词:创造动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研究;展望

托兰斯(TorranceEP,1958)提出了创造动机(creative motivation)这一概念,并认为创造动机是促使个体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和成果的动力,它包括认知和情感成分。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班杜拉和伍德(Bandura&Wood,1989)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驱使动机、认知资源以及行为以迎合环境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具有情境与领域的特定性,个体在不同的学习或工作领域自我效能信念各不相同。因此,与创造活动有关的自我效能必然与其他领域任务的自我效能评价不同。蒂尔尼和法默(Tiernery&Farmer,2002)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和Amabile(1998)的创造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自我效能”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从事特定任务时,是否具有产生创造性作品的能力与信心的评价,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一、创造动机的相关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科技人员创造动机的研究较多,其中付世侠、罗玲玲于1998年对团体创造力问题进行了实测与理论研究,重点考察了科技团体的技术创造,探讨了创造过程中的动力机制问题。郭德俊于2000年初步研究了我国科技人员创造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水平和创造动机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在创造动机中内部动机水平最高。此外,李艾丽莎、张庆林于2004年修订了艾曼贝尔的工作倾向问卷(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WPI)量表,确定研究生创造性动机包括四维度:愉悦动机、挑战动机、关系动机、报酬动机,并对重庆市硕士研究生创造性动机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考察。

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从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开始。例如:蒂尔尼和法默的研究发现,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创新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预测创造绩效。

创造性自我效能不同于一般的自我效能,在创造性活动中,若个体具有较高的能力信念时,其将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然而,当个体对最终的创造性产品结果预期较低时,则将拒绝投入到创造之中,就会有较差的创造性表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林碧芳对教师的创造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时指出,教师创造教学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会影响其创造教学的展现。洪素苹、林珊如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并采用李克特式测量法编制了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包括创造性思考策略信念、创造性成品信念和抗负面评价三个维度。我国学者阳莉华编制了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对敏感性的效能感、对灵活性的效能感、对独创性的效能感、对流畅性的效能感四个维度构成,她对大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进行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总体水平较高,而且在年级与所学专业上密切相关。另外,艾伦(Alan Hill)修订了高中生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包括能力效能、认知效能和任务效能三个维度,考察了高中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与情绪及成就目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学生的积极情绪是正相关关系;表现目标与创造性自我效能中的认知效能呈负相关。

三、创造动机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提出后,研究者便开始进行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张鼎昆、方俐洛,1999)。但到目前为止,二者之间的联系及联系方向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一些早期的成就动机理论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成就动机中积极的认知成分,甚至提出用自我效能感取代成就动机作为人的行为的解释因素。另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中介变量,与成就目标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行为结果。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同时影响成就目标,间接地对成就行为产生影响。石传静考察了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发现研究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黄春艳考察了研究生创作动机、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创造性表现的关系,结果发现创作动机总分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四、研究展望

鉴于创造动机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将多维视角结合起来,不应仅局限于心理学这一研究视角,还要从哲学、科技哲学等多元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由于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因而在将来的研究中,需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将理论与实证联系起来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再者,关于大学生群体创造动机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中的心理作用机制、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展开与深入。此外,研究需涉及更多的人群,进行纵向的研究,而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群体。

参考文献:

[1]TorranceEP.Creative Motivation Scale.Athens,GA:Georgia Studies of Creative Behavior,1958(3).

[2]王亚男.压力情境下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铨.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39-43.

[4]于淼,罗玲玲.创造动机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理论前沿,2004(9):47-48.

[5]李艾丽莎,张庆林.研究生创造性动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4):857-860.

[6]黄春艳.硕士研究生创造性动机、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创造性表现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9.

[7]TierneyP.&FarmerS.M.Creative self-efficacy: 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6):1137-1148.

[8]阳莉华.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现状的调查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9-11.

[9]Alan Hill.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Creativity Self-Efficacy[J].The Korean Journal of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18(1):105-115.

[10]石传静.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2):38-40.

[11]林碧芳.中小学教师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与创意教学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式之检验[J].东海大学教育研究所,2004.

[12]魏翠翠,赵维燕.青少年创造动机的心理因素及激发策略[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