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受毕业生自身条件限制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课程成绩较差形成的困难群体、综合能力较弱形成的困难群体、自身心理素质差形成的困难群体,第二类是社会、高校、家庭等外在群体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受单位歧视、受高校专业限制、受家庭经济限制以及受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等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关键词:毕业生;困难群体;类型

随着高校大规模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社会所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是有限的,这使得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空前激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在高校中出现了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受自身条件限制等原因得不到用人单位青睐的毕业生,即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譹?訛经过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分析,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受自身条件影响与受社会、高校、家庭等外在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一、受毕业生自身条件限制的就业困难群体

1.课程成绩较差形成的困难群体

高校毕业生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获得能力与应用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学习资源利用率和自控能力不足,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出现了困难,而学生的课程成绩和实际的动手能力一般又是用人单位衡量本人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指标。据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和实践技能操作占到 50%以上,因此,多数用人单位尤其是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岗位会优先录用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的毕业生就自然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同时,这部分大学生中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的同学也占有一定比重,直接影响按时毕业或不能同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对一些用人单位基本的应聘条件无法满足,因而失去就业机会。

2.综合能力较弱形成的困难群体

除了毕业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较为缺乏全面的综合能力,这也使得他们处在就业的弱势。有的学生专业成绩一般,外语、计算机水平也不突出;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导致自身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生性内向,不善于人际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又缺乏诚信意识、还不讲究团队合作,在实习或试用期间,自我约束不严,给用人单位留下很不好的总体印象。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对应聘者进行考察选拔时,对其性格、谈吐、形象气质也较为看重。

极少部分大学生因考试违规或因违反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受到相应处分,拿不到相应的学位证,即使综合能力较好,但达不到用人单位的专业和学位要求而不能顺利就业。 由此可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自身心理不成熟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心理不成熟,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就业心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自卑自负心理。这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对自身条件评价有失偏颇,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不能及时发现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岗位,错失就业机会。(2)过分依赖心理。这部分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现实,抱着等、靠、要的被动、依赖思想,使就业处于劣势。(3)盲目从众心理。这部分毕业生既缺乏对社会的宏观认识,又缺乏对自我能力的把握,不能行而有效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又因大学生活具有群体性,共同的学习和生活让同学间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同宿舍、同班级活动内容的一致性,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大帮哄”现象,造成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二、社会、高校、家庭外在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有政府法律政策不健全的原因,也有高校教育错位的原因,同时受家庭因素影响也较大,致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身处困境,就业困难。

1.受用人单位歧视形成的困难群体

就业困难,一般说来,用人单位的故意歧视也造成了就业压力。(1)性别上的歧视。就业过程中,社会对于女性的需求量要远远少于男性,甚至自身条件相当优秀的女学生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理由是因岗位不适应女生从事或考虑女生工作过程中会有结婚、休产假影响工作等等。因此,高校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据调查,66%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以男性居多。(2)生理上的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出于对单位形象和利益的考虑,较为看重应聘者外表形象,特别是公关、文秘类与外界打交道较多的工作岗位尤为明显;一些单位招聘时有非常严格的体检,把身体健康不过关的毕业生拒之门外;有些单位还对毕业生的身高、体型、结婚状况等进行限定。3.地域方面的歧视。用人单位招聘时明确说明只招本地生源,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是否属于本地户口、是否能使用本地方言存在明显区别,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4.学校等级方面的歧视。用人单位排斥一般普通的高校毕业生,有的只限于在“211、985”类高校进行招聘,致使同样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平等竞争同样就业岗位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就业公平性原则,同时也是导致就业困难毕业生积压的不容忽视的原因。?譺?訛

2.受高校专业限制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当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能力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今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争先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对于传统型专业在内容上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导致一些专业结构失衡,毕业生供过于求。一些高校只顾追求眼前热门专业,市场紧缺专业人才,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总体需求设置学科,比如一些文科专业,尤其是基础理论专业,通识性明显,相对缺乏“专”的特性,加上专业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原本热门专业的学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有些高校课程设置落后,没有紧跟社会需要的发展及时更新调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由于知识陈旧,适应性差,不符合很多实用型用人单位“立即上手”的要求。还有一些高校则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轨,与某些专业的需求过热相比,致使这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无人问津。?譻?訛

另外,传统型教育片面侧重纯理论知识的教授,较忽略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锻炼,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出现“有识无能”的现象。而用人单位招聘时普遍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挑选,认为大学生不但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诸多因素导致这部分毕业生不能对口择业或择业面较窄等,失去专业竞争力,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3.受家庭经济困难影响的困难群体

此类型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或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致使他们承受着相当大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也大于一般同学。由于实际条件的不允许,掌握非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存在局限性,降低了自身竞争力。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简历制作、形象包装、通讯交通、人情关系费用开支增加;一方面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对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以期通过找工作来改变命运,但是由于没有社会关系网,获得就业信息以及推荐机会少等原因,影响自身顺利就业。

4.受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影响的困难群体

在“就业安置”理念指导下,对毕业生未能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的指导,并且内容比较单一,多是就业流程和“所谓”求职技巧的介绍。?譼?訛由于就业指导工作滞后,部分低年级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想熟悉和了解就业指导内容的机会不多,等到大四毕业需要了,却又忙于考研、考证、找工作,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学习,加之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多数是大班上课,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造成就业过程中准备不足,就业了解不充分,难以实现大学生的人职匹配。

国外一些高校开展的就业心理、职业适应性以及职业测评等辅导,目前在我国高校当中尚不多见,部分高校虽已经在大一开始开展就业指导课,也多是起步或试探阶段。多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多留于表面,未能系统深入的开展,对毕业生就业的帮助效果不明显。

引文注释

①彭军.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2008(2):82-8.

②米学芹,夏林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44-45.

③许爱华,张月铭.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探析及就业指导对策——以南京部分高校未就业学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7):16-17。

④梁绍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当代置业教育,2010(9):55-58.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