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到国外留学学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到国外留学学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下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留学教育已成为传统教育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人才输出端口,无论最终被贴上了“人才”标签的留学生选择哪个出口,从“走出国门”到“走出国外大学校门”的每一步,他们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始终是: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18岁出国最合适

“刚到美国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都会特别疑惑地问自己:我到底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的爸爸妈妈哪里去了?”去年3月,17岁的张晨还坐在武汉市的一所重点中学里上课、读书,而半年以后,他竟在“不知不觉”中坐到了大洋彼岸的课堂里,而这一切都是父母为帮他避开高考这座独木桥而“积极运作”的结果。

出国留学的最佳学龄段应该是在什么时候?

天津市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孙丹接触到的学生中,小学生、初中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的目标都是直指留学,“在年轻的父母看来,留学是下一代孩子们的必经之路,所以要早作打算”。

定居于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外籍专家和节目顾问莫大伟发现,现在很多中国家长认为“钱可以解决所有事情”,因为不想让孩子辛苦地“参加高考”,便花很多钱让孩子上特殊高中或者干脆去美国读高中以便提前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

对于这种做法,刚刚出版了《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一书的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路军却并不完全赞同,“不少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在一个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体系里面挣扎,既然大学要到国外去上,就不如早一点融入西方社会,可能孩子的成长会更自由、快乐,身心发展会更健康。这就忽略了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如果孩子年龄小,中国文化根基还没有打牢,自我认同、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还没有定型,就突然进入另一种社会模式,他可能很快就会被西方文化全面洗礼,进而导致自我认同的尴尬,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一种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路军举电影《李小龙》中的一个场景为例:李小龙获得了美国国籍,找了一个美国女友,但是他的准丈母娘不接纳他,他很生气、不解,他女朋友的母亲解释道:“You are the U.S.A. citizen,but you are not American.”(你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但你不是美国人。)

“很小就走出国门,去国外留学的孩子,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人们把一部分留学生称作‘banana(香蕉)’,黄皮白心,他的外貌是黄种人的,而内心、价值观、行为方式却完全被西方社会同化,这属于一种严重的文化放逐,是个人的尴尬,把他们送出去的家庭也会面临尴尬。”在路军看来,哪个学龄段最适宜出国留学,不能简单地仅从教育本身来看,还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赞同大部分人的观点,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十八九岁的孩子的中国文化根基比较牢固了,对文化的断裂危险就会大大降低”。

美国是中国人最心仪的出国留学地点

2008年秋天,当时在清华大学读大一的舒夷白决定申请美国大学2009年秋季的本科入学,最终她被位于加州,与哈佛、耶鲁齐名的私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了。她说,那一年,她的视野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被改变了。

现在,舒夷白已经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了,攻读经济学位所需要的180个学分,已经基本修满。之后,她可以申请毕业,也可以留在学校再多学几门课程。回顾三年来的留学生活,这位优秀的女孩说,她最大的体会是:在国外要独自面对、处理很多事情。尤其在美国的高校里,几乎周围的所有人都会鼓励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那是一种鼓励自信、鼓励创造力的文化,即便是你眼中、心目中的‘大人物’,也乐意真诚、平等地和你交流,很开放,也很包容,人与人之间也比较容易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求学于美国西岸的舒夷白在三年间收获了知识、自信、创造力、领导力等等。而已经毕业于美国东岸的顶级研究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林,则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概括自己的留学收获与感受:“收获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大的收获在于长了不少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或许,这些留学生的学有所获与学有所成,就是吸引更多后来者走上留学之路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排在“中国人最心仪的十大出国留学地点”首位的则是美国,排在第二位的是英国,排在第三位的是加拿大,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国家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则分别排在第五至十位。

用两三年的时间选择“学什么”

在“中国人出国留学最钟情的十大专业”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是“金融工程”,其次是“计算机科学”,接下来依次是“MBA”(只有研究生院)、“经济学”、“信息管理”和“心理学”、“电子工程”、“环境与土木工程”、“食品与营养科学”、“生物医学工程”。

供职于英语培训机构的孙丹,10年前在天津的一所高校读大一,她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想换专业,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孙丹转而前往英国,“追寻”到了自己钟情的专业。舒夷白有着和孙丹相似的经历,她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英语专业,但她却想学经济,而转到清华经管学院去读书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她也直接“转学”到了美国斯坦福。

“在国外,换专业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舒夷白介绍说,“国外高校学制很灵活,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而在180分的学分里,有55分是通识课程的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去自由地选课,而非仅仅强调专业课程”。

在斯坦福,可以到大二的时候再开始慢慢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舒夷白说:“在换专业的过程中,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教授,让他同意你去读就可以了,手续非常简单。学校也鼓励学生换专业,有的同学,直到大三,才基本确定了自己的专业,而这在国内高校是不可想象的。”

留学下一步,怎么走?

在国外大学完成学业后,下一步,怎么走?

面对祖国的召唤、家庭的呼唤和国外精彩世界的诱惑,留学生的内心将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比“身在何方”更需要答案的命题,因为从国外学府输出的被贴上了“人才”标签的留学生最终可以选择的出口有很多。

经过一番挣扎、思考、选择,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王林最终选择了回国创业,“没有出过国的人,可能认为国外哪儿都好,不管是环境还是社会保障,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王林说,“国外是往上走有极限,往下走也有极限,除了乔布斯这样的人外,其他人即便特别出色,也‘不过如此’。像我这样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刚毕业时能拿到五六万美金的年薪,五六年后能拿到10万美金,再过十年最多也就能拿到14万美金了,不会再高了。”王林坦言,因为语言的限制、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想在国外发展到很高的层次,困难重重。

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国内也打造了不少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国家级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的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下称“海创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据统计,2000年首届“海创周”至2011年中国“海创周”的11年间,共有68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32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2100多家。

“不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回家总是快乐的”,这是“海创周”的主题口号,也许,这句话恰好说出了那些选择“回国创业”或者是选择“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的心声。而在对回国创业的留学生的采访中,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留澳硕士、大连天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根说的:“我们有信心在国内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