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改深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中,笔者浅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笼统地说,课程可以分为常规课和公开课,常规课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常规课教学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和挑战就是教学的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这在语文学科尤甚。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改深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试图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运用“首因――近因效应”

在记忆情景中,学生通常对首先出现的那些刺激效果最好,其次是最后出现的那些刺激,而对中间位置出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差,心理学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为“首因――近因效应”。“首因――近因效应”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里,一般情况是开始二十分钟为高效期,然后十分钟进入学习低沉期,最后十分钟又进入学习的高效期。

根据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知课堂教学中某些时段不仅记忆的知识和信息比其他时段多,而且记忆效果好。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地利用这个规律来提高课堂的实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好把新知识学习安排在第一个高效时段呈现。如小学低段语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识字,我们可以运用课的开始这一高效时段尽量地开展识字教学。如课题中的生字、导入新课中出现的生字、检查字词时的一些重点生字等,我们就应该适时地指导识字。

对于课堂中的学习低迷期,我们也要充分把握。此时段应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地联系或一些必要的活动。笔者在课堂低迷期到来之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简单的课中活动,如让学生伸一个懒腰、在原地转一个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玩一会儿击掌游戏等。通过观察,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奋度有了较大改观。我们还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强学生的大脑刺激来达到有效性。如写字课可以安排批改环节,对学生写得好的字可用红笔圈出,特别好的可画双圈,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写字;阅读课可以安排交流环节,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反馈,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习作指导课可以安排习作交流,这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让别人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评价,相互启迪,引发学生对自己习作的思考;口语交际课可以安排全班交流环节,此时应不限于一个标准答案,鼓励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所思、所想、所说。

二、发挥“迁移”的力量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三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零迁移是在学习活动中某种学习对后来的学习没有产生影响。这里谈的迁移只是指正迁移。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等教育思想,都是我们先人对教育效果的目标追求。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对新知识的认知、学习和探究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迁移指的是以新的方式或在新的情景中(有不同内容的新领域)应用知识。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过去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二是新的学习内容在将来对学习者帮助的程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关联性是指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这里所讲到的关联性,我们可以看作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语文课上所学的内容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上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我们要善于捕捉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语文学科的新旧知识结合点,我们要从语文的本体角度去确定,如字形、构词方式、句型、段的结构、布局谋篇的特点等。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学习知识或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并没有很有效地被掌握,(这在本文第二点中“关注‘学习金字塔’”中已有阐述)。实现学习的迁移就要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去运用,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如《假如》这首儿童诗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也来仿作诗句,此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对“××的××”这一语言现象的运用。学生学了《赵州桥》后,教师要及时地让学生运用“不但……而且……”去介绍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在指导《找春天》一课“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句子朗读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下雪了!下雪了!”句子朗读的情感、方法上去迁移。

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学习方法来说,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如低段年级的朗读训练,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手段的。我们可以按“读准、读通、读顺、读出情”这样四步来训练,教学中先指导学生练习这样的方法,再让他们在同学互助、互查中练习,从而达到迁移而形成自己的一种练习朗读的方法。我们要有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场合中的意识。这样,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才能达成。

在课堂教学中,迁移的产生还依赖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由于他们的经验各不相同,迁移的程度也在变化。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

有人说:“把常规武器用到极致,也能产生核武器的力量。”在常规课中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追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希望能产生课堂里得“核变”,其意义是非凡的。显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远远不止这些,以上所谈得这三点只是笔者粗浅的认识,意在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