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肺络理论治疗肺系疾病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肺络理论治疗肺系疾病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肺系疾病 肺络理论 治疗应用

肺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为传统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从肺络理论基本内涵出发,阐述其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冀为治疗肺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1 肺络理论基本内涵

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枢・脉度》曾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肺络是络脉的一部分,包括肺之大络、孙络、浮络、血络等内容,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泛指肺中的细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等组织。肺络能运行气血,深入肺脏,联络脏腑,与现代医学肺内的下呼吸道和肺内血管的功能相似。

络病是指邪人十五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发生的病变,而肺络病是指邪入肺中络脉而发生的病变,如清代医家沈金鳌所说“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络受伤”。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状态。肺络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包括外受诸邪,内伤诸因,经脏久病)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通行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出现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脉绌急等病理变化,络脉中血气不通或津液痰瘀痹阻是共同特点,临床常伴有咳嗽、气喘、胸部憋闷等症状。从病情发展看,多经历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入络的过稗。

2 肺络理论在治疗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2.1慢性咳嗽(久咳):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的一类咳嗽,治疗棘手,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慢性咳嗽中医学称之为“久咳”、“顽咳”,由于肺为娇脏,不耐邪侵,外邪客肺,久之人络而致气血不行,津液不布;或聚于络外,水湿内生,聚湿生痰则壅塞肺络。痰湿作为病理产物阻滞肺络,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状态。另一方面,慢性咳嗽为久病痼疾,正虚邪实亦为其病机特点之一,故治疗上当除湿化痰,益气通络为宜,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故痰湿的治疗需脾肺同治,此时,健脾化湿为治病之本,常用二陈汤、温胆汤之类治之。益气并非单一滋补,“通补为宜,守补则谬”,防止过分滋补反而进一步影响到气在络内外的运行,而是应尽量做到益气与行气并重,以达到正气渐复及行气通络的目的。在临床上经常用麦冬、太子参、南沙参等补肺金,如正虚明显,可使用黄芪治之,配以蝉衣、地肤子等祛风通络之品。

董某,女,45岁。咳嗽6月余,以干咳为主,胸部CT片无殊,肺功能提示无明显通气功能障碍。现证见咳嗽,咽痒,痰少,神疲乏力伴自汗。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拟益气通络,养阴润肺,方用杏仁、姜半夏各10g,枇杷叶12g,甘草5g,紫菀、茯苓、北沙参、虎杖各15g,蝉衣9g,射干6g,鲜芦根、浮小麦各30g。服药2周后,咳嗽好转,自汗亦除。上方除去浮小麦,加用桑叶12g再进七剂,病情明显好转,服药月余,病情基本稳定。

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各种慢性肺系疾病,到后期均会出现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状态。笔者认为,其病机为肺脏久病,病邪由气入血而病络,或邪气直接扩散人于肺络,络气空亏,无力推动津、血而致血停成瘀,津聚为痰,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阻塞肺络,致肺络改变,其病理因素主要仍是“痰”和“瘀”。因本病主要病变在脉中,故尤以血瘀为主要病变。中医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法进行治疗。《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辛香可人络通血。”故常选用辛味药进行治疗,如川芎、芍药、桃仁、当归、苏梗、郁金等活血化瘀药。在方剂选择上,用王清任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症的血府逐瘀汤化裁之,在临床上常能获得较佳效果。

夏某,男,78岁。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气急10年,加重1月。肺功能检查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伴肺气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见咳嗽、咯痰加重,痰白而粘,咯之不畅,伴有胸闷、气急、气短,神倦乏力。舌偏红、边有瘀点、苔薄腻,脉弦滑。治拟降逆化痰平喘,宽胸益气活血。方用桑白皮12g,生甘草6g,苦杏仁、制半夏、仙灵脾、苏梗各10g,莱菔子、全瓜蒌、广地龙、佛耳草、蚤休、太子参、全当归各15g,服药7剂后,咳嗽、咯痰减轻,气急、胸闷渐平,脉苔同前,守方调理1月后,患者胸宇舒畅,气急、咳嗽诸症明显减轻。

2.3支气管扩张(咳血):支气管扩张以慢性咳嗽咯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为临床特征,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病之一,由于其病情迁延缠绵且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呼吸病专家王会仍认为,本病病程迁延,乃久病伤阴,肺肾阴虚,阴无所制,虚火上炎,伤及肺络所致。病初病在气分,日久则累及血分,因气能生津化津,肺肾气虚,津血生化乏力,久则阴液亦亏,无以润肺养身,故出现干咳、咽干、低热、消瘦等液亏虚之象。因此,对本病后期治疗应以“通络之痰瘀、益气血之亏虚”为原则,临证时宜选用南北沙参、竹沥半夏、黄芪、当归、桔梗、丝瓜络、忍冬藤、三七、白及、白茅根之类。

何某,男,50岁。患者年轻时起病,反复咳嗽,咳痰,色黄不易咳出,自服止咳化痰药未见明显好转,近年来咳嗽、咳痰呈进行性加重,胸部CT提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诊见咳嗽加剧,痰色黄,偶有血痰。舌红、苔少,脉滑数。拟清肺化痰,凉血止血。方用杏仁、老鹳草、黄芩、前胡、茜草各12g,竹沥半夏10g,白茅根、仙鹤草、野荞麦根、鱼腥草、忍冬藤各30g,白及粉3g,太子参、浙贝、桑白皮、肺形草各15g。服上药14剂后未见咳血,咳嗽有好转,痰量减少。

2.4肺间质纤维化(肺痿):肺间质纤维化原因不甚明了,是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并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的一种病变过程。当代医家均将其归于中医学“肺痿”范畴。喻嘉言“肺痿者,肺气痿而不振也,肺失所养,转枯转燥而成之”。由于该病的病理过程与中医学所表述的病邪入络影响脏腑相一致,可归属于肺络病。本病病位在肺,而与五脏相关,常以肺肾气虚为本,痰瘀肺络为实,“虚”、“痰”、“瘀”是本病的关键,故治疗上以益气化痰、祛瘀通络为治则。补益肺气常用玉屏风散、生脉饮主之,祛瘀通络可选用莪术、川芎、红花等品,佐以化痰通络之品,如橘络、丝瓜络、贝母等。

智某,女,60岁。咳嗽气急2年余,曾在本省某医院治疗,经用胸部CT、肺功能、纤支镜等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见活动后气急仍较甚,干咳明显,自觉神疲乏力,夜寐差。舌色淡、苔薄,脉细。治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用黄芪、野荞麦根各30g,党参、山药、杏仁、麦冬各10g,浙贝、生白芍、前胡、北沙参各15g,百合、当归各12g,虎杖20g,僵蚕、橘络各6g。服用2周后咳嗽咯痰已缓,气急明显好转,守方治疗2月,患者自觉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总之,肺络病是多种肺系疾病发展的结局,也是恶性循环的中间环节,正确应用肺络理论指导J临床实践,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