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纺织行业规划做得更科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纺织行业规划做得更科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向”功能越来越突出

纺织行业作为已经完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产业,随着大家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行业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我们在制定规划时的思路、方法,以及目标任务都做了深刻的调整,过去规划中那种对资源投入、生产产出的分配功能,以及伴随这种功能而形成的强制性和指令性逐步淡化,而代之以指导性和导向性。规划的性质更多的是一种行业智慧、共识和意志的体现,其对行业的导向功能日益突出,那种单方面的强制性和居高临下的指令性越来越弱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规划的性质、内容和功能上,还体现在制定规划的方法上,以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指令性规划,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式方法;而需要凝聚行业共识的导向性规划,则必须采取自下而上的先民主再集中式的方法,在制定规划的前期阶段,必须最广泛地征求行业内外有关各方、各层次对规划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和共同意志,并最终作为行业共同行动的纲领,在行业、企业中加以宣传、解释和落实。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制定出来的规划才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才能够凝聚全行业的力量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才能够指引行业朝着比较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够不脱离实际。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行业规划,无论是全国性规划还是地区性规划,都应该不断地强化这种导向性,规划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是使这种导向性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实际。

约束条件软性化、多方位化

“量力而行”一直是我们做规划的原则,这里的“力”实际上就是指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量力而行”的意思就是“有多少资源办多少事”,我们把它称之为“硬约束”。这在过去那种市场被人为地分割的时代也许是对的,但是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全球市场一体化时代的不断推进,这原则在我们的有些行业或区域规划中开始受到质疑,特别是已经被我们许多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匮乏的东部沿海地区超常规的发展实践所颠覆。我们今天的许多纺织服装大省,相对于其他地区,包括有些中西部地区,其自身的纺织资源并不丰富。

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有形的资源因素难以对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单独形成制约,因为资源是可以流动的,只要市场机制是健全的,某个区域内有没有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组织资源为己所用的能力,这种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制约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能力是无形的,相对于有形的资源约束,我们把这种无形的约束称之为“软约束”。

这种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如果要将这些因素分成层次的话,那么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以及在这种历史沿革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社会风尚、产业文化和产业精神等等就是构成这种竞争能力的第一层次因素,也是最高层次的因素,这个层次的因素,别的地区难以复制和学习;区域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府效率等是构成这种能力的第二个层次的因素,这个层次的因素,除地理区域环境外,其他因素都会打上第一层次因素的烙印,但是是可以复制和可以改善的;产业配套、产业人才、产业创新、产业公共服务和产业规模是构成这种能力的第三个层次的因素,同时它们也是这种能力所带来的结果,当这个地区的某个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时,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配套和产业刨新能力是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所要追求的目标,当这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之后,它又反过来成为增强这种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并同其它两个层次的因素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构成更加强大的综合竞争能力,凭借这种新的更加强大的竞争能力又可以在一个新的层面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这样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形成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以及综合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第三个层次的因素是可以复制的。

这样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对约束规划目标实现的资源条件就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既要关注有形的资源,更要关注那些无形的资源和制约因素,往往是这些无形的资源和因素对我们规划目标的实现构成了“硬约束”。

有形的资源约束,可以通过增加资源供给来破解,无形的能力资源约束只能通过自身的建设和不断的改善提高才能获得,有了比别人更加强大的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就没有达不成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在制定规划时,对要达成的目标的描述应该更加富有弹性和原则化,将综合竞争能力的建设和培育当成规划任务,甚至是规划目标的重要内容进行设定和描述,政府支持和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点也应该放在增强这种能力的建设上。

着眼全球变化承担大国责任

我们做规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和形势的变化。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及200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成员国全部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以来,我国的纺织工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和分量不断提升,这就是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也使我国的纺织工业与全球市场越来越融为一体,对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越来越敏感,特别是我们的纺织原料和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从生产规模上,我国无论是纺织纤维产量(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纺织纤维加工量和加工能力,都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的一半;从贸易规模上,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总量的30%以上;在化纤单体原料层面上的对外依存度仍然高达50%左右(PX48%,EG75%,PTA40%,CPL62%,2008年数):每年仍然有200万吨到400万吨不等的棉花需求依赖进口,占到世界其他国家棉花总产量(扣除中国本国的产量之后)的20%左右。

如此规模的生产和贸易格局,使得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市场、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难以预测的影响。同时我国纺织工业在生产和贸易方面的大起大落也会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对主要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稳定带来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分享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维护世界经济贸易和人民生活稳定的责任和义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在规划阶段就要未雨绸缪,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作出判断和预测,把世界经济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纺织工业带来的影响充分地考虑进来,以便尽可能地保持我国纺织工业的稳定发展,从而保持社会稳定、维护世界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如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市场的需求量会减少多少7减少的是哪一块,又会增加哪一块?政府启动内需政策又能拉动多少?危机过后,主要发达国家人民的消费习惯会不会有所改变,会朝什么方向改变,我们怎么应对7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模

式,对我国纺织工业是产生依赖,还是构成竞争?如果是产生依赖,会是在哪个环节产生依赖,依赖的程度会有多大々如果是构成竞争,是构成全面竞争还是在哪个环节构成竞争?我们在那些大量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会有哪些机会,或能给他们什么帮助等等,都是我们在作规划时应予充分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不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规划就是一个片面的规划、短视的规划,就很难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即使是我们的地区规划,乃至园区和企业规划也不例外,因为我们都身处全球分工协作网络和全球供应链条之中。

另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纺织大国”,我们还必须做好推动、带领世界纺织工业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准备,这个方向包括发展的模式、技术方向和路径选择等等。

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发展得如此之快,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跟在别人的后面跑,走的都是捷径,但一旦这种优势趋于穷尽时,你就要面临领跑了怎么办?我国的纺织服装工业目前就处于这样的角色转换中。像我们的化纤工业,主要的发达国家由于在常规产品方面失去竞争优势,其基本趋势是逐步退出,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又还没有跟上来,我们成了这个行业的“老大”,但是成了“老大”之后我们有没有勇气和智慧继续推动和带领这个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这个行业下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方向和路径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最科学,这都是领跑者的责任和任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做规划之前必须要加以充分考虑的,是我们做好规划的前提要求,不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并在规划中加以体现,我们的规划就会偏离航向,我们就会失去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成难点

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指导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每个行业都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路径和切实可行的方案,纺织行业也不例外。在我们的规划中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并切实落到实处,使之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具有可操着性,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规划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规划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纺织工业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否则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

第一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现纺织工业的增长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劳动力,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刨新转变。

纺织行业长期依赖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总体平均工资水平比全国职工平均水平低35%以上(纺织业低44%,服装鞋帽业低35%),比同类的制造业职工工资也低30%以上(纺织业低33%,服装业低30%),即使这样低水平的工资,2009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仍有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36%,行业总体平均利润率也只有4.04%,如果我们工人的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则许多企业就难以维持了。

简单地依靠资源的消耗来拉动纺织工业的增长也是难以持续的,前面提到有形的资源因素难以对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单独形成制约,这是相对于一个区域或一般国家,但相对于我国这样的纺织大国,在规划未来时就不能不着眼于全球,从全球范围来讲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一定会对全球经济或某个产业的发展构成“硬约束”。全球纺织纤维约为8000万吨左右,而中国目前每年的纤维加工量就达4000万吨以上,如果我们还按照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增加纤维加工量,并以此拉动纺织工业的增长,那用不了多久,全球纤维都不够我们使用,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就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规划要引导行业把发展重点集中到结构优化和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实现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如在纤维加工量、出口规模等关键指标设置上,增速不可过快。

第二要由追求产业链完整向完善价值链转变。针对产业价值链两端,即设计研发、采购物流、订单处理、营销渠道等环节薄弱的突出问题,规划要引导行业企业突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加强管理等行业软实力的建设。

第三要由东部主导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为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继续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规划要将推进纺织产业有序转移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大幅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

第四要由国际市场开拓向扩大内需转变。要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贸易环境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重要机遇,引导行业企业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内需市场的开拓力度。

第五要传统产业提升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并重。要明确棉、毛、麻、丝、服装、家纺、针织、印染等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体任务。同时将战略新兴产业涉及的高技术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作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培育。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落实这样的任务比较困难,过去我们的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扩大规模、鼓励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都有积极性,激励机制简单明了,各地甚至“不用扬鞭自奋蹄”。而现在的目标、任务与以前完全不同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简单的鼓励已经难以达成目标,必须辅之以约束和惩罚机制。

突出地方优势成难点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地方或区域规划来说的,在我们所参与的地方或区域规划中,经常被这一类问题所困扰。许多地方的同志,搞全面发展的积极性高,搞特色发展却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一旦需要落实到具体规划和方案时就难以取舍。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种是对本地的产业发展特色认识得不够深刻,不知道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在哪里。其实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一定是循着某种特定的路径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独特的发展路径本身就是构成这一地区某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应该说特色无处不在、无人不有,关键看你能不能去挖掘,并把它们弘扬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无论是一个乡镇、一个县,还是一个省、一个大的规划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

第二种是对本地特色产业的前途或发展空间认识不够深刻,自己怀疑自己。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中西部地区,反映得尤其突出。应该说在我们的中西部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产业,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人才匮乏、在关键技术上长期停滞不能突破、效率低下,和其他行业同类产品比较缺乏竞争优势,产品市场不断被其他同类产品挤压替代,管理和发展思路也没有创新,导致产业逐步萎缩。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东部地区许多的产业集群用实践已经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

小行业,只有小企业。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做。

第三种是热衷于搞产业链的纵向配套,什么都想搞。一条从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再到服装、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构成了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比较优势,这是从我们作为个纺织大国的层面来实现的,但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地区,都构成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则无必要,在有些地方可能受环境和地理位置影响也不可能。我们许多地方上,喜欢有了服装就要规划搞印染后整理来配套,或者是有了纺纱织造也要规划搞印染后整理来配套,不管条件许不许可,创造条件也要上。

实践证明,真正构成一个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并不是这种纵向的产业配套,而横向的产业服务配套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一个区域内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如在一个印染后整理产业集群或园区里配套建设一些染料企业、面料设计中心、染整设备零配件市场、面料市场等等,比配套一些纺纱织布厂或服装厂可能更有利于提高集群或园区的竞争优势。

还有一种是,规划中所设定的原则和定位被招商引资的实际给架空了,特别是园区规划,本来规划的定位是一个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但是在招商引资时为了完成引资任务,什么企业都让进,结果就形成特色园区无特色。

我们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只有更加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才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更加有效的途径。只有建立在专业化和特色化基础上的规模才是更加可靠的。

近年来,我们国家从国家层面之所以越来越注重区域规划、越来越重视区别制定政策进行指导,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以便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我们纺织行业规划也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

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成难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规划的落实是依靠政府对人、财、物的指令性分配来保障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保障规划落实的手段最终都只能落实在财政税收上,通过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保证产业的发展按照国家规划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包括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出口退税、棉花滑准税、投资方向调节税,还有政府为鼓励企业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而提供的各种补助基金和贴息贷款等等都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属财政手段。这是已有的政策手段,是针对过去行业发展和规划任务落实所出台的政策,现在形势在变化,目前行业发展的任务是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鼓励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要求节能环保、优化区域布局、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注重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我们的政策杠杆如何设计,进而构建一个有利于我们纺织服装行业长远发展的政策环境,也是我们规划中要考虑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