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德育课程实施的窠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德育课程实施的窠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生活(社会)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且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实施。这样看来,这两门课程便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人文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这“四性”开展工作,那么我们就能走出以往德育课程的窠臼,这样一来,不但能充分体现其精神实质,更主要的是能完成其承载的育人使命。

1.人文性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心学生的习惯养成,关爱学生的心灵成长,成为了新课标的主旋律。社会的进步也要求德育要与时俱进,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情感,同时需要发展和呵护的人。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德育思想发展的自然归宿。有些教师喜爱说教,以成人的思想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不去考虑孩子的实际心智发育情况和认知水平,不去考虑孩子在不同的价值观面前的困惑和无助,只是一厢情愿地由外而内地灌输,而不是由内而外地引导、指导,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无效。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其人文性,认识到学生是独立、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的发展,用科学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和方法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可持续发展、具有和谐人格的新世纪人才。

2.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反过来说,教育也是生活。生活既是教育的源泉,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脱离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受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十分严重,其直接危害就是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唯我独尊、思源枯竭、创造性不足。所以,把孩子从课堂引向生活,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载体和科学渠道。近年来,我市在德育工作中开展了“日有善念,月有善行”活动,就是德育生活化的具体体现。活动中,孩子们在善念思想的引导和影响下,逐渐孕育出善根,善行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个别行为逐渐固化为一种习惯时,就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这种“不教而教”的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的本质体现。

3.开放性

如今,中国已进入一个多元价值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扬弃、吸纳,才能形成适合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而学校德育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这个重要使命。只有给孩子一个开放性环境,让孩子呼吸不同的空气,感受不同的文化,他们才能甄别出是非、黑白、美丑、对错,才能有开阔的胸襟去包容他人,才能反观、反省自己。新课标的开放性是与时代同步的,是与时代精神一脉相承的。在这一标准的指引下,中国新生代的性格将更具有包容性,眼界将更加开阔,步伐也将更加豪迈。

4.活动性

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最好的德育课就是活动课,通过课堂活动、课外活动让孩子在参与生活、参与劳动、参与社会实践中动手、动脑、动情。有些学生把《锄禾》一诗背得滚瓜烂熟,却还照样扔馒头、倒饭菜,为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背得再熟,甚至表演得栩栩如生,不如让学生亲自到田地里锄一个小时草。这就是真教育和假教育的区别。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探索出一种实效性较强的德育活动课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使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分享,从而形成了很好的教育气场。在我看来,德育活动课的设计理念和精神实质是科学的,其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总之,德育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标中人文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四个思想特征的精神实质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将之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