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点 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点 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立书店的生存与解决之道

单向街书店通过书籍、影像、思想、免费文化沙龙为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一个相互探讨问题的公共思想交流平台;方所书店以“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服装”为经营模式,成为中国书店跨界经营的旗帜;库布里克书店与咖啡店依附艺术电影中心而生,主题书店设计与阅读与影像活动交流成为书店特色;青苑书店“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读易洞“隐于社区”,打造社区文化空间等做法,既让人看到了独立书店在创新求变的探索过程中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令人感受到独立书店在艰难的困局中苦苦寻求出路的窘境。什么样的独立书店能适者生存?独立书店的路还能走多远?

从“近、全、廉”的死路中走出来

刘苏里

读者为什么要到一家书店买书?无论这家书店是什么样的,均有三个理由:一是距离近,二是品种全,三是价格便宜。但这些都是非常容易效仿的。独立书店如果走“近、全、廉”道路的话,一定是死路一条,必须寻求其他的路径。

我认为将独立书店办成社区人群的公共空间是重要的选择,这里说的社区有两层意思,一是物理意义上的社区,另一层意思非常重要,就是精神同契的人群。这个人群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但因你开的书店与其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久而久之成为这个人群不可离开的去处。

是什么东西能让一个人群不可须臾离?一句话,对你的口味。那家书店不仅是图书,更重要的是它散发的气息对我心灵的口味,我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与它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

一家书店散发出精神气息指的是什么?不是装潢、刻意的打扮,也非让读书人感到多少不怎么自在的服务,而是精神消费的满足。在那里我可以见到我想见到的人,听到我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找到心灵上的临时栖息地。它的陈列、陈设符合我的审美标准,它求真的态度正与我相同,它像我第二个书房和客厅。独坐的时候有不被打扰的安全感,发呆的时候有着配合的乐调和灯光,不经意间我会看到一位和我同样发呆的人。

独立书店生存的好坏全赖你与读者的关系模式,这关系出自自然,出自你办书店的信仰,来不得半点刻意和营造。当你达到这个境界时,这些书店不再属于你自己,有人比你更关心它的死活。

在一个时代,我们与精神同契者共进退,这是所有独立书店的可能性。

2.0时代催生书店经营1+X模式

曾孜荣

2.0时代的书店,需要我们去思考目标客户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需求是我们书店可以去满足的,另外书店提供什么产品,最后盈利方式是什么。如果我们的目标客户就是很普通的一般读者,这还是传统书店要做的事情。

我们这个城市有很多发烧的文艺青年,他们更看重阅读的姿态,包括听、玩、看、乐。这个书店提供的产品跟前面就有所不同了,可能会有创意的百货、设计师、艺术衍生品,甚至有版画,还有讲座活动等。它的盈利方式是更笼统的商品销售,商品里包括图书。

另外有些小书店提供的主要是咖啡,起着约会地点的作用,我觉得它的需求就是阅读和爱。我们提供的产品只是咖啡馆的氛围,它的主要内容是饮品销售和礼品销售。

还有一个休憩场所,看重的是阅读所在。比如在一个下午要一杯蓝山咖啡,读几本书,或者跟朋友聊一个话题,这些都是需求,我们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设施去满足。

我自己在今日美术馆开的那个书店,因为是建立在今日美术馆这个环境下,吸引了很多看展览的人,所以我们这个书店完全是艺术书店。毫无疑问,万圣之所以定位成学术书店,除了老板个人的口味以外,更重要的是万圣处在大学城的环境下,背后有无数的学者和学子。他们的购买需要就是这部分,万圣很好地满足了他们,自然而然成为卓越的独立书店。

我们这个时代做书的话,如果仅仅坚守图书这一个产品,会有诸多方面的困难。我的观点,以前是1,现在是1+X,在这部分里头我们有X出现了,有更多的商品,也就有更多的盈利模式。

坚守传统也是创新

邱小石

很多人问我开书店的经验,问我是怎么开书店的?我一直有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就是家庭经营的社区书店,第二个定义:生活为主的业余书店。

第一个定义就是家庭经营的社区书店。这是最传统的商业模式,一个社区住户经营一个杂货铺养家糊口。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这种方式越来越难以糊口,这也是现在书店在商业模式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它迫不得已让我改变一种经营的方式,也就是第二个定义:生活为主的业余书店。这两个定义是对目前我做读易洞最准确的描述。

但是做了六年读易洞,前五年都是个人玩家的心态,五年之后我对社区书店的定义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过去它只是我自己家经营的一个客厅,慢慢地我做了社区书店,也希望它成为社区的客厅,逐渐就把这个空间开放了。我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把整个社区读书的微环境建立起来,我个人觉得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开书店的乐趣。

我只有传统,没有创新,就是指开书店卖书,每周去进书,不断地翻新书,不断地接纳新的东西,同时分享阅读,这都是做书店最传统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创新的事情。前面说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都没脱离这个传统。

还有一点,就是所谓阅读顾问,因为我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过程,我也挖掘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

有两大资源是做书店最重要的,一个是好书,一个是商业价值的空间。书单是书店最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包括对书的理解,同时在书价之外还有服务费的提升,改变了单纯买卖产品的概念,提供这样一种服务,这也是意外的收获。

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

孙庆国

对于实体书店来说,改变粗放经营方式仍旧是提升书店效率的根本。书店在拓展销售规模的同时,必须通过优化流程来降低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流退货成本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在业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来提升效率,尤其是通过对采购、销售、退货的管理充分提升存量资源的价值。

与其他销售渠道相比,强化读者体验是实体书店最大的优势。所以关键点就在于书店需要找到自己的读者并且通过服务充分锁定这部分读者。现在实体书店以一个模子生存是不行的,书店必须要打造自己的个性,打造属于书店自身的稀缺性,这样才能让读者拥有“来”的理由和“买”的方便。

我认为,传统书店的创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与互联网联姻;与新型业态组合;做新时代的社区生活场所;做行商服务当地文化需求。现阶段的改组改造,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巴诺式的大型连锁书店;台湾诚品式的多业态组合;基于社区生活方式需求的独立书店,如时尚廊、读易洞、方所书店、蒲蒲兰绘本馆等。

不同规模的书店在未来将会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特点,而基于读者体验、本地资源、卖场精细化管理的多种做法对于书店提升效率来讲势在必行。现在很多书店也已经开始进行多方尝试,比如,通过阅读推广人的方式带动读者服务、通过会员卡体系提升消费者黏性、通过营销活动和多元业态汇聚资源和注意力等。

我们要坚定一个信念:书永远不会死。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其中,明辨是非是图书最重要的价值,深度阅读对于获取知识的结果更为有效。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实体书店仍然有存在的空间和意义。

出版策划和书店相互滋养

张业宏

开书店,实际上是一种创作,跟画画一样,都是在表达一种价值取向。我不愿意重复自己,蜜蜂书店又开了一个分店,老店深沉,新店清新,它像一个人画的两幅作品,一个浓墨重彩,一个清新写意。两者的功用也不一样,空间用得比较满,老店侧重卖书,新店侧重活动,加强它的互动、交流功能,把它做成一个学术、文化、思想的并且可以自由交流的中心。好的独立书店,既有内敛的商业运作,又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这样才既有外在生存能力,又不失内在精神气质。左手商业,右手文化,两者必须综合起来,哪个都不能少。但前提是独立书店的商业感必须退居幕后。

与其他艺术书店相比,蜜蜂书店的艺术类外版画册品种算是非常丰富的。由于蜜蜂书店和蜜蜂智爱相互滋养的关系,使得蜜蜂书店与一般独立书店的含义不同——书店加出版策划。在蜜蜂书店里,既有蜜蜂自己策划的图书,也有各大出版社的人文、艺术图书,还有不少文化艺术衍生品。做出版策划,就像是给病人开药方,而这个药方不是随便说开就开的。我不追求畅销书,我策划的一本书印数也许不多,也许赚不了什么大钱,但我一样开心,因为做这些书,我得到了作者的认同、读者的尊敬,我想这就够了。

或许正是这种并不多见的经营模式,成就了蜜蜂书店的独特,它对于当今实体书店的生存并不具备广泛的可复制性。图书出版策划能力,不是每个独立书店想具备就具备的,如果独立书店没有太多出版策划经验,非但于主业不利,反倒会影响主业的发展。蜜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介乎出版策划与书店之间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转换是蜜蜂区别于其他公司或者书店的独特地方。

营造共同的创作空间

傅强

网络社群化背景下,对于书店类的文化产业来说,以实体店为文化载体,聚合人群,在开放的空间内展开交流,将会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生活方式,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利途径。

沟通是人类永恒的诉求,沟通是有价值,能推动人们自身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交流。“共同学习”是大家在一起去创造生产,这是共同学习的本质,我们时刻要把握这样的体会,让我们持续地追求成功。是提高我们组织学习力、创造集体智慧以及推动社群化组织的有效手段、方法和工具。

比如“世界咖啡”这一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集体对话方式,已被应用于全世界的各种文化、各种场合,它将人们在一种真诚互利和共同学习的精神下齐聚一堂,通过营造好友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境和氛围,让背景各异、观念不一,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围坐在一起,进行心无挂碍的轻松交流和畅谈,让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形成集体的智慧。这种方式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在我看来,独立书店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个在实体上集书店、餐吧、咖啡厅、会所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沟通、创作平台;同时,也是一个集传媒出版、文化创意、咨询培训、零售餐饮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经营的过程中,相信文化的力量,强化人与人的沟通,为社区、社群以及社会创造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创作空间;应该是一个时空下的集体创作,是“城市文化沟通场”,是文化聚集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