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富春山居图》的生态美学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富春山居图》的生态美学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精心之作,他用淡泊的笔调描绘出人和自然相融之态。此画是描写浙江富春山一带景色的水墨画,画面层峦起伏,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清朝恽南田评价说“一峰一状,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可见其笔墨灵活多变。从《富春山居图》中不仅体现出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而这种状态最终落脚于人的美好生存与诗意地栖居。这种恬淡的风格和虚淡飘逸的状态,也是处于“茫然失其所在”的当代人对于“诗意栖居”生活的向往。

1、《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秋日之景,是作者对万物长期体察所感悟到的。从写实的角度出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山与树相即而不离,山中之树相融而不悖。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皆各有特色。“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凡画山水,须按四时。”山水画中突出了季节的变化,这是追寻自然法则的表现。四时之水的颜色也在发生变化,这些是画家对万物进行长期观察体悟到的。黄公望就是深居于此境,而对自然发出的感慨。

“山以水为血脉,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水的灵动显示出山的壮美,山的巍峨突出了水的灵性,山的绵延和水的混混交相呼应。在《富春山居图》中,林峦树茂,俨然一派山林相融的景象。树在山涧中布置,如同山的一件青衣,而山则是树的脊梁,树既不繁盛,则可以显现出山体本身的秀美,山既不杂乱无章,方能显出树的挺拔。如此,能将山与树相融而不悖,是何等谐和的景象啊!

2、此画采用移动透视的方法,体现了中国画的空间意识,而人不再是整幅画面的中心,取而代之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如果采用焦点透视法,何以能表现出描绘富春江两岸的山山水水呢?而远山与近景,亭台,树木,如此宽阔的场景,只有采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如我们在欣赏《富春山居图》中的一棵苍劲的大树时,若是以俯视的方法,只能看到树头,而若一仰视的方法,只能看见树干。“若采用两个透视结合,既可见树头,也可见树干,给人看到的是一棵完整的大树,有何不好呢?”在中国画中,通过散点透视,所有的场景读获得了平等表现的权利。打开这一幅画卷,起首部分是平沙,接着是连绵的丘陵。由“ 平远“ 转为“ 阔远”,这一部分是全卷的趣味中心, 随着视线的移动接脉于平远山坡,松丛小树,空阔境界渐入清旷。至卷尾孤峰默耸,余音绕梁。忽而如身处富春江上,忽而又进入苍山茂岭之中,处处可游可居。这体现了中国画的空间意识,这样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其乐融融的状态,这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驳。

3、《富春山居图》创作的本意并不在单纯的艺术鉴赏,而且还在于创造一种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景观,使人处于一种机缘性的关系中,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富春山居图》中,山林水涧之间,有房屋,自然是能够居人,有亭台,自然能使人获得休息。它所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的山水,亭台,这是远离尘嚣之地,是远离仕途干扰之境。在现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此场景只能说是精神的寄托了。我们的家园早已伤痕累累,甚至失其所在。我们的居住之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已遭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几乎变得面目全非,人类正面临失去家园的危险。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茫然失其所在”。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当代人对于“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是多么的向往啊。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承载着作者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沉的诗性情怀,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富春山居图》中所描绘的就是用最原始的语言表达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回归本已的“家园”。

“诗意地栖居”是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即人类最本真的生活方式应该是诗意的,人类惬意而幸福地居住于大地之上。超出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最终把落脚点放在人的美好生存和诗意地栖居上。《富春山居图》中,人与万物亲密无间,与自然冥合而为一,人全身心地融入天地之中,人与自然各归其位,各得其自然,也就达到了诗意栖居的境界,呈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态和谐图景。山水的静谧,空灵和优美,为人们提供了怡情养性,忘记尘俗的好去处,同时描绘了一种空灵的人生境界。把肉体和灵魂安顿于大自然的温馨宁静之中,在返璞归真之中把隐逸的贫困和生活的苦恼缘化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之中,使人乐以忘忧,流连忘返。这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超然物外的人格象征,作者遗世独立,孤高自傲,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其潇洒的人生态度也是对“诗意地栖居”的追求。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