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软与英特尔曾比翼双飞Wintel联盟因利益格局变化而破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软与英特尔曾比翼双飞Wintel联盟因利益格局变化而破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6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格鲁夫和微软联合创始人盖茨曾共同接受媒体的采访。虽然就整体而言,双方气氛友好,但采访中也有火星迸出。盖茨说:“我们之间并没有排他性的关系。如果明天有人走进微软,说他们有一种更快、更便宜的处理器……”

格鲁夫打断他的话说:“哦,其实你们这样做过,你们试过别人的处理器,但失败了。”

盖茨反唇相讥:“你们也一样。”

定江山的关键一役

“天上掉下来最大一块馅饼,就这样落到了比尔·盖茨嘴里。”《BYTE》杂志当年这样评价IBM选择微软作为自己操作系统上的合作伙伴之举。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IBM从上到下几乎都认为PC是个低档玩意儿,不值得投入精力参与。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是唐·埃斯特利奇。他的做派与IBM传统风格很不一样——别人西装革履在公司摆出一副严肃状,他却喜欢穿着蜥蜴皮牛仔马靴在办公地点游逛。

随着苹果II型电脑在市场上出现并且销量超过每月千台,IBM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组织高管进行形势研讨,一位实验室主任提议应该打破常规,秘密组织一个精干小组,在一年内搞出PC来。为了应对苹果创业时的车库文化,他建议IBM选用一个仓库做PC部门的办公场所,他说:“如果你想与从车库里发家的对手较量,你也就不得不从车库出发。”决议获得了通过,他们随即物色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特立独行的埃斯特利奇浮现在他们面前,成为首位人选。

埃斯特利奇对这项任命心存疑虑,担心IBM的官僚体系不能适应PC的研发与生产节奏。公司高管比尔·洛威对他拍胸脯说:“我向你保证,这次我们不必向任何一级部门汇报。只要有利于电脑早日诞生,哪怕把重要部件转包给其他公司去做,也不会受到干预。”

IBM技术实力雄厚,配套工厂齐全,但那是为大型机、小型机准备的,用来生产PC则有“高射炮打蚊子”之嫌。埃斯特利奇决定不使用公司既有的采购与生产体系,而是直接向外部的供应商购买所需的部件,进行组装。

在操作系统上,埃斯特利奇选择了微软。而当时最好的操作系统是DRI公司的产品,处于草创期的微软当时还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寒门小子,其操作系统在当时是二流产品。

埃斯特利奇做事精干,曾被乔布斯视为苹果CEO的最佳人选。想来他选择当时势力尚弱的微软,是一种驾驭之道,避免其坐大。

而在微处理器上,他选择了英特尔。当时做微处理器的还有摩托罗拉,其整体实力在英特尔之上。埃斯特利奇选择英特尔的初衷与选择微软同出一辙。

IBM把处理器采购订单给了英特尔后,英特尔上下欢欣鼓舞。负责英特尔组织、设计及销售处理器的比尔·戴维德说:“我们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一场胜仗,却不知道它竟是决定性的一役。”

采用了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和其它合作厂商配件的IBM PC充分体现了系统论的威力,并非一流的元件组合成强大的产品,迅速压过风头正劲的苹果。一时间,IBM掌控PC时代的能力似乎无人质疑。

然而,不幸的是埃斯特利奇于1985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其继任显然没有掌握其对外部合作伙伴的驾驭之道,英特尔与微软的势力在逐渐壮大。

1990年5月22日,微软Windows 3.0面世。《今日美国》称其为“这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渴望的产品”。盖茨的妈妈玛丽·盖茨也为爱子倍感骄傲,说:“这是我儿子一生中最伟大的一天,他可以不再依靠IBM了。”

正所谓“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更不回”。

借着IBM PC的影响力,英特尔与微软开始坐大,并逐渐在眉来眼去中形成了事实上的wintel联盟

盖茨曾这样回忆微软与英特尔的友谊:“微软和英特尔一起努力,开发更为快速的处理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苹果公司是个人电脑产业的霸主。IBM 80年代开始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因而取代苹果成为个人电脑产业的老大,英特尔与微软此时也成为电脑产业的巨人。”

“当我加盟IBM的时候,这两家公司(微软和英特尔)已从IBM手中夺走了((PC)行业的最高控制权。”1993年4月1日,郭士纳就任IBM董事长兼CEO,面对Wintel联盟把控的局面,他这样感慨道。

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20世纪末硅谷兴起的反微软风潮中,时任英特尔CEO的格罗夫曾多次为微软说话:“微软必须和另外的一些强劲的对手竞争,因为这些公司不愿让微软在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领域夺得垄断权。”格罗夫的意思是微软并没有垄断,它仍有大量的有能量的对手。

他还为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辩解:“如果只靠硅谷和西雅图,个人电脑是无法发展起来的。”英特尔在硅谷,微软在西雅图,格罗夫的意思是它们的合作并没有在电脑产业形成垄断效应。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期间,微软与英特尔最默契的一次联手是对付PowerPC联盟。上世纪90年代初,苹果、IBM与摩托罗拉结成一个联盟,共推PowerPC微处理器。其构想是这样,苹果发挥其操作系统软件的长处,摩托罗拉结合IBM在处理器方面的优势,推出有竞争力的PowerPC芯片,然后二者结合向联盟成员提供。

Wintel联盟随即展开了强烈的反击,英特尔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奔腾芯片系列,而微软则“珠联璧合”地推出了Windows 95。英特尔和微软还分别展开了对PowerPC联盟的分化瓦解工作。

最后,PowerPC联盟无疾而终,微软与英特尔这一时期的局面可谓“同打虎,同剥皮;同养蜂,同吃蜜”。

曾有电脑厂商老总无奈地说:“卖一台电脑能赚100元,其中英特尔拿去了70元,微软拿去了40元。”不要纠缠于其中数字的精确性,这是一道算不好的数学题,透过其情绪化的语言,内涵耐人寻味。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这样说:“我们生产一台电脑也就是一把大葱的利润。”在强大的Wintel联盟面前,任何一个电脑厂商都只能做一个打工者。

但Wintel联盟毕竟没有一个白纸黑字、山盟海誓的协议,双方在合作的主旋律以外,也存在着同床异梦的情形。英特尔在微软这个合作伙伴之外,多次扶持别的操作系统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