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心血管系统损害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诊治问题。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儿科收治的11例肺炎原体感染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13.1%,11例患儿中9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心血管系统损害
[中图分类号] R 72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79-01
肺炎支原体是导致小儿支原体肺炎及脏器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感染率逐年上升,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日益引起重视。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4例。其中心脏受累11例,约占13.1%。现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7例,女4例;年龄2~12岁,平均7.5岁。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在发病。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11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为38-40℃,表现为弛张热,发热持续时间为4~12 d,一般抗生素控制无效。
1.2.2咳嗽11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咳嗽,以刺激性干咳为主。有2例年长儿伴胸痛,一般止咳药效果欠佳,无明显呼吸困难。
1.2.3肺部体征无特异性,与普通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相似,轻者仅表现呼吸音粗,8例肺部听诊闻及水泡音。2例一侧呼吸音明显较对侧低。
1.2.4心脏改变11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胸闷、气短、乏力等表现。2例心脏听诊有早搏。
1.2.5消化系统表现均有食欲不振、恶心,3例出现呕吐,5例有腹泻。
1.3辅助检查
1.3.1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11例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查,WBC(5.6~17.3)×109/L,以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为主。②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均为阳性,t>1:40者1例,>1:80者3例,>1:160者3例,>1:320者2例。>1:640者2例。③心肌酶谱:11例患儿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为主。其中1例肌酸激酶达616 U/L,1例达9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均超过正常值(0~25 U/L)的10%以上。
1.3.2其他检查①胸部x线检查:11例均做胸部x线检查,2例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6例表现为双肺下野散在分布小斑片状模糊阴影,3例表现为一侧肺叶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②心电图检查:2例见室性早搏,呈三联律,4例ST段稍降低,6例呼吸性心律不齐。
2治疗与转归
嘱患儿注意休息,治疗采用以阿奇霉素为主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支持疗法,阿奇霉素10 mg/(kg・d)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静滴,连用5 d,停药3 d后再按上述方案用药5 d。营养心肌主要给予能量合剂、大剂量维生素C、1,6一二磷酸果糖静滴,早搏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系统治疗2~4周。有9例出院时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降至正常,尚有2例上述两种酶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建议出院后注意休息,口服营养心肌药物,并定期复诊。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能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生物,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及非典型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占住院肺炎患儿的10%~20%。儿童支原体肺炎不同于成人,表现为重症多、肺外脏器受累多,肺外病变主要累及皮肤黏膜、胃肠道、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本文分析了我院近2年来8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其中有11例伴心脏受累,占13.1%,明显高于国内文献报道。
支原体感染患儿心脏受累发生于支原体感染的急性期或恢复期,一般认为可能由于肺炎支原体直接侵袭和免疫损伤所致。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心脏受累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病史、肺炎支原体抗体、心肌酶谱、心电图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高热不退、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乏力、胸闷等症状,心脏听诊出现早搏、心音低钝等表现,应考虑心肌受累,及时采血作心肌酶谱检测,在心肌损伤急性期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可升高。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心肌特异性胞浆同工酶,对心肌损伤诊断意义较大,超过正常值的10%即有临床意义。一旦确诊心脏受累即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嘱患儿注意休息,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加用营养心肌治疗,有心律失常者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病情危重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减轻免疫反应,封闭抗体,控制病情发展,促进疾病恢复。本义11例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后,其中9例各项检验指标均正常,2例心肌酶仍高,建议继续用药并定期复诊。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各类肺外并发症逐年增加,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作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