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企业要想在未来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管理模式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引导,根据时展需求,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情况以及管理理论的演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出现了弹性化、人性化、战略化、信息化以及文化建设核心化的新趋势。

关键词:管理理论 企业经营 管理模式 发展趋势

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本质

对于管理学的本质,众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围绕着组织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说法,也就是说,管理学的本质是如何有效对组织内的资源进行配置而发生的各种活动。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人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是企业的四个重要生产要素。但从管理学上来说,物质与资本比土地与企业才能更适合作为四大要素的成分。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的加快,原有的假定技术不变的观点已不能适应新变化,技术对企业来说也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因此,人力、财务、信息和知识、技术成为企业新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管理主要的任务便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这些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而管理理论则具体解释了如何在企业内部对这些要素进行配置才是最优的。

(二)管理理论的演进

迄今为止,企业发展历史已有两百多年。而在企业发展演进的同时,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回顾传统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主要有四个阶段:经验管理的传统阶段、科学管理的理性阶段、行为与文化管理的非理性阶段、两者相融合以及组织管理阶段(见图1)。

1.经验管理的传统阶段。从1769年企业诞生之初,企业管理主要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没有一种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因此这个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几乎是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以及直觉来进行的,在这样的企业中,几乎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以师徒直线型为主,各职能部门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企业规模不大,大多生产者与经营者是同一个人,两权不分离,企业的效率不高,生产力发展缓慢。这种依靠经验的完全非理性管理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10年。

2.科学管理的理性阶段。在传统经验式管理中出现了众多效率不高导致的问题,以至于科学家开始探究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最大化的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这种探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1776年其发表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相关观点,认为劳动分工与工作专业化会成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形式下,工作会被分解为范围较窄的、带有一定重复性的任务。始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则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管理阶段的到来。在这个时期,机械代替了人力,使工厂生产比家庭生产更加效率和经济,而较为正式的管理理论则在这些大型的工厂预测需求、分配原材料与人员的需要下产生了,但直到20世纪初,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理论才真正诞生,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泰罗与亨利・法约尔。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企业管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到了科学管理阶段。他主要研究了如何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将正确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工作上,使用正确的工具和设备,用更高的工资来激励员工,并进行了著名的“动作与时间研究”,而泰罗也由于其奠定性的研究,被公认为“管理科学之父”。继泰罗之后,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从整个组织角度来研究管理问题,于1916年发表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并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管理者职能与工作分工、统一指挥、集中等14条管理原则。此外,他还首次提出了管理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较为理性,认为人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最终目的,并根据这个目标来思考问题,并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企业是可以利用一些利益机制来影响员工的行为的,并以此来达到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在科学管理的理性阶段,研究倾向于组织流程并注重数字化、公式化的管理方法,以科学的计算找到能实现效益最优的手段。从而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并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3.行为与文化管理的非理性阶段。关于科学管理的理性阶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这一理论关心的主要是工作效率,因此,随着人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被认识到,管理学家们开始转向“人”的研究,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埃尔顿・梅奥。面对二战后人脑作用的突出以及全球型经济危机下企业效率的下降,从1924年到1932年,梅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称为“霍桑实验”,主要研究了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该实验得出结论:企业员工并非“经济人”,而是一种“社会人”;员工的行为与其情绪的关系程度是十分密切的;员工个人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群体的生活标准的影响;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在企业中是存在的。这一系列的结论促进了行为科学方面理论的发展,马斯诺五需要理论、权变理论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认为管理的过程既需要制度等量化的“硬”标准,也需要文化等“软”因素,单靠科学数字化管理是难以解决一些管理中需要的创新、决策等需要个人感情的问题的。

4.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管理学家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认识到企业管理中的其他重要因素,还倾向于鼓励创新。此阶段以迈克尔・海默与詹姆斯・昌佩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初,其联合发表了《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认为市场环境的变化与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要改善运营状况并提高效率,进行革命式改革,企业再造理论应运而生,促进了传统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了将文化等“软性因素”与组织结构、制度等“硬性因素”的结合,形成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日益重要的情况下开始向新的方向开始发展。彼得圣吉在1990年发表了《第五项修炼》,他提到了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型组织对于员工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组织应运而生,该组织以信息网络实现合作,意向达成即可结束,可以灵活有效地获取全球资源,有效避免剧烈变动的环境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管理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逐渐加入了对全球化、道德、劳动力多元化、创业精神、知识管理与质量管理等因素的关注。

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EMM)主要指的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进行的组织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包括说明以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管理体制、决策及领导体制为主的结构要素及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模型,以及含有人员素质、产品技术、企业目标和目标市场要素的支撑模型。这些要素按一定的规则协调组合,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是适应时展要求,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而现代企业面临的是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信息与技术,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体现出时代特色:以人为本、系统观、择优决策、战略管理以及权变的观点。

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模式弹性化

随着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要素从物品和资金变成了知识和信息,由此对企业的管理弹性与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现代企业的规模要适度。20世纪之前,规模效益一直都是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但随着“大企业病”导致的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一改从前一味追求大规模经营以及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改为适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其次,企业的管理组织要灵活化。企业间为了共同利用资源或开发关联产品,打破空间阻隔,形成战略联盟组织;一些大公司在事业部制的基础上,模拟“公司制”,形成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或将多头管理制按业务进行直接管理,进行分权化;企业的管理重心逐渐下移,以垂直、职能式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渐向团队以及扁平式的管理结构发展。最后,工作时间灵活化、分散化。在现代信息社会,工作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帮助下已不需要必须在企业完成,弹性工作制日趋流行。

(二)企业管理人性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知识信息化的提高,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人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使得人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管理人性化。在管理的方式上,以“柔”克“刚”,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企业还要注重职工培训和人才的培养,重视智力资本。

(三)战略导向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向导,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兴衰,正确的战略可以引导企业的成功。因此,企业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现代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信息时代,面对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现代企业需要更加关注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出现的新变化:投资战略偏向人才培训、激励创新、知识产品及服务等方面;竞争战略偏向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围绕核心竞争力;成长战略依靠无形资产,提高信誉与形象。

(四)文化建设核心化

管理科学进步的第四次革命是企业文化和形象的建设,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渗透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建设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需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企业要塑造合适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对客观事物以及自身工作的总的看法和评价,对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战略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在文化中凸显企业的独特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没有特质的企业产品与经营管理会使企业丧失在消费者中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以应对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竞争。此外,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注重知识管理,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渗透到企业的劳动力、劳动工具以及技术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引导员工的行为。

(五)企业管理信息化

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随着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在如今的信息革命时代,电子商务、虚拟公司应运而生,推动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科技、需求与竞争变幻莫测的现代市场,传统的围绕物质与资本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对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及时掌握、加工、应用与传递和分享正确信息的能力,并且将这些信息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及时与准确。

综上所述,结合管理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企业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主要体现出时代与科技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日益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学科交叉渗透,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越来越多。各种思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着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向着新的、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珍等.管理学的本质及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浅析.经济理论研究,2008.2

2.叶国灿.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3.黄小梅,汪建红.从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进程看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趋势.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4.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管理工程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