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珍爱生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适的价值向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珍爱生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适的价值向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象牙塔里的无忧少年。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杀事件却与这些学生们扯上了原本不该有的关系。大学生自杀的事件经常在各种媒体上可以看到:2003年4月16日,北师大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2002年1月16日,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黄某在家里跳楼自杀;2001年12月31日,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二年级研究生贺某坠楼自杀;2001年10月9日,华南师大化学系石某在海印桥跳江自杀;2001年9月17日,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黄某跳楼自杀…… 这些人间惨剧令人触目惊心,不禁低头凝思:如此风华正茂,如此年轻,为什么要走上那条黑暗的不归之路呢?

大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也反映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预防机制,加强生命意义教育,培养不仅学业毕业、心理也毕业的学生是整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研究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重要性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从十九世纪开始,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式对这种既神秘又恐怖的现象进行研究。黑格尔认为,自杀是一种“卑贱者的勇敢”;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把自杀看作是一种社会病态;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病态;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一种精神(心理)变态。尽管学者们对自杀本质争论不休,但自杀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在各种形态的社会生活中都客观存在,并且已经渗入了大学校园之中。

在常人眼里,历经黑色的七月,艰苦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应该过着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生活。然而在充满着灿烂阳光和青春朝气的菁菁校园里,却接连发生自杀事件,给灿烂的阳光蒙上了一层灰色。生命是神圣的权利,珍爱生命,更是至高无上的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再也不能让漠视生命的“幽灵”在校园里徘徊了。1998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显示,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年龄组死亡的第一位因素,其中15-24岁自杀死亡率为10.63/10万;25-34岁自杀死亡率为22.41/10万。远远超过了交通事故、肿瘤的死亡率。据WHO统计,中国青年自杀率较高,据认为仅次于斯里兰卡居世界第二。其中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25岁-34岁为18.94%(1987-1989年)。另外,在对全国高校学生的心理调查中,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问题。台湾去年自杀丧生的大学生人数比前年增加了约一半。

重视大学生自杀心理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及家庭完整,保障和维护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提高全体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保证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杀的主要特点

(一)自杀率趋升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但近年呈上升趋势。上海市高校2000年1月至4月中旬,自杀人数已与1999年全年自杀人数持平。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有上升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受西方某些思潮的影响,有些媒体对自杀行为不适当地描述和渲染,使一些学生认为放弃生命是自身的一项权利,自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与别人无关。另外,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程度下降,使学生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困境。此外,升学就业竞争加大,外来文化冲击导致价值真空,规范缺失,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都给正在成长但尚显稚嫩的学生们以强憾的冲击,使其无所适从,在某些负面刺激之下,可能会诱发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导致自杀率的上升。

(二)自杀年龄日趋两极化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与干预对策》一文中指出,大一和毕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大一新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生活经历较为简单,远离父母独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进行学习和生活,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加上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一旦成绩下降或遇其他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悲观情绪,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毕业班的学生,就业市场上的艰难,考研道路上的迷惘以及遭遇分离考验的爱情,是心头三支伤心箭,容易产生受挫心理,以致诱发自杀行为。

(三)自杀原因多元化但相对集中化

不同个性、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境的人,选择自杀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受个体的出身、经历、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多元化分布,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仍有某些相对比较集中的原因。大学生选择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失恋、学业失败、家庭贫困、人际关系不良、就业压力增大、身体疾患、精神和心理障碍等。青年时期是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强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时期,被认为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大学生面临学习、交往、成长、恋爱、就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开始应对人生的多种挑战。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用“疾风怒涛”来形容年轻人的情绪,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情绪往往处于动荡不稳的状态,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两极性、心境化等鲜明特征,也容易产生某些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严重的负性情绪容易转化为内向攻击,导致自杀意念和行为。

(四)自杀方式多样化且存在性别差异

由于性别、情境、个性等因素的差异,自杀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男性多选择自缢、跳楼、自焚、爆炸、触电等激烈方式;女性多选择服药、服毒、自溺等较温和方式。据北京医科大学方明昭(1996)分析了首都7所大学及一所普通大学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临床特点表明,大学生自杀方式以坠楼最为多见(46.4%),其次为自缢、服毒、溺水等,其中以高层建筑跳楼自杀方式致死率和伤残率最高,抢救难度大,后果严重。从自杀者的性别分布上看,女性企图自杀的比例高于男性。据部分高校自杀死亡人数统计,女生比例超过65%(尤其失恋自杀者以女生居多),这可能与女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心理脆弱,过分孤僻和自我禁锢,依赖性强,不善于寻求社会及法律支持等有关。

(五)自杀与精神、心理障碍不绝对相关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25~3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多数选择自杀的大学生性格都较内向、孤僻、倔强,这多与内源性抑郁症的形成有关。但有关事实又证明,自杀中只有20%的人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的自杀者是正常人。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自杀未遂研究有详细精神科评估的研究》报告中揭示: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是:37%不超过5分钟,46%不超过10分钟,60%不超过2小时。这意味着大多数自杀者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三、导致大学生自杀心理的因素分析

人是社会性的。大学生选择自杀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而是与各个方面相联系的,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主要有内外两大因素:外因中首推情感因素,其次是学业压力;内因包括自卑和集中爆发的焦虑。

(一)情感与学业压力的困惑

从一定意义上说,许多自杀行为是人的心理对外界环境严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自杀可视为主动退出竞争圈,独辟蹊径。外界环境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以往生活的背景因素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现实因素存在。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1858-1917)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证明了“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也就是说,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和一些共同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等对人自杀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学生心理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大学生,曾几何时,被称为“天之骄子”,世人羡慕的目光投向他们,众多满意的工作岗位等着他们。当时是也,“60分万岁”被叫得震天响,不知学习压力为何物,不知“就业有何难”。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出现了就业难,尤其各高校陆续实行扩招政策,学生数量成倍增加,而相应的就业岗位却无明显增长,有的地方甚至有减无增。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国有企业疲于消化现有人员,失业率不断提高。“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使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失去信心和勇气,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使许多人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而变的茫然和无所适从,大众媒体对西方某些思潮及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也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杀意识,成为某些人自杀心理的基础。

其次,学校是学生们学习生长的地方,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个方面的压力、挫折都可能成为自杀事件的导火索。有关报道指出,武汉自杀的学生中,有几人都在遗书中明确写道“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校园里的爱情故事总在一幕幕的上映,但有时温馨的爱神丘比特也会变成杀人的恶魔。从重庆高校大学生自杀调查看出,因情感问题主要是恋爱而引起的轻生分为三类。首先是第三者介入他人情感生活,失败后自杀;其次,单相思求爱不成,残害他人,然后自杀;第三类是因恋爱过程中出现分歧,处理不当,导致矛盾激化,关系破裂而自杀。

当前,各高校都加强了后勤管理,学生宿舍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但物质生活改善的今天,需要的是更多心理关怀和精神沟通。电脑的普及使宿舍内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少了起来,目前宿舍关系已经成为除考试成绩之外引发少数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两大首要因素之一。“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真实折射出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

再次,家庭是大学生多年来成长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十分深远。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有一定的关系。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成为人中龙凤,因此抱有很高的期望。大学生一方面要承受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父母渴盼的眼神,而且还有那些期望孩子“爱”父母的整个文化和社会环境。他们无法逃避,无处躲藏。除了被期望的压力,尚未发现为自己活着的明确而有意义的理由。于是,因缺乏足够的生活动机而陷入迷惘,甚至绝望。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一位女大学生在开学前服毒身亡,因为家里一时凑不够开学的学费。贫困生面对花花世界,自惭形秽,自觉又无法改变现状,一死了之。

(二)自卑和焦虑的困扰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主体内在的因素对其自杀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的某些消极的心理品质成为自杀的潜在因素。大学生这一时期正处于成长阶段,生理心理各方面还不成熟、冷静,想问题容易两分法,即“非对即错”,不会折衷与迂回,容易钻牛角尖,产生挫折感。另外,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气质、性格、人生观等方面存在欠缺,经常由于一些小事就轻生。不过这只是外在的表现,根本原因还在于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受挫折后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就像潮湿的火柴,无法点亮生命之火”。自卑感来自不同的方面,如对形体容貌、学习成绩、家庭状况等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无人能够理解的孤独,有时会转化为对世人与社会的仇视心理,受潜意识自毁动机的支配产生破坏冲动。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往往也是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

四、珍爱生命,开展生命教育

(一)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自杀问题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人们一直都赞颂生之美好,而回避死亡这一阴暗的字眼。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也是人类最大的恐惧对象。但当生活中发生某些事件时,许多人就不顾这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与恐惧而毅然决然地与死神共舞。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的价值才是终极价值,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一幕幕的人间悲剧,是自杀者“痛苦的呼唤”,他们用最后的“舞蹈”来寻求生命的解脱。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二)强化心理咨询服务

我们应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要利用讲座、专题讨论、开设课程、报刊宣传等途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提高学生适应生活、人际交往和心理调控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心理素质;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处于危急状态的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乐观自信地工作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加强心理咨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改善咨询条件,提高咨询质量。

(三)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建各类自助组织

积极组建如心理、生命、伦理等互助社团,辅以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创设适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积极主动与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挫折,具有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使他们从互助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应对消极情绪、挫折的策略技巧,转化不良情绪,以免出现自毁。

生命珍贵短暂,除去幼年的无知,暮年的无奈,真正身心自知的年月不过四五十年。每一个生命都在自己的起点上完整充实,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解决痛苦的过程。“痛苦”的感觉应该是人生之秤上的一支秤砣,没有它无法衡量幸福;被它压垮,则显示了秤盘上缺少智慧的果实。当我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时,也许就不会那样草率的走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