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建设的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建设的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依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信号信息处理学科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本文介绍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阐明了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给出了学科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运行保障机制,总结了学科建设的初步成果。

关键词 信号与信息处理 学科建设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龙头作用,上海电机学院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应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院实际出发,将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相结合,发展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鼓励交叉联合、完善运行机制,重点建设一批水平较高的骨干学科,逐步构建重点学科分级建设体系,并以此带动其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学院综合实力。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2010年底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期为三年(2011-2013)。

1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该学科成员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主要从事信号信息处理与传输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以及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检测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应用。现根据上海电机学院的实际状况,确定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装备电子及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及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

能源装备电子及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主要以现代电子电路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能源装备的信息检测及处理为中心,研究能源装备各种信号的相关电子检测设备及智能化控制;研究能源设备故障预警信号及故障信号的检测、特征提取、分类与识别,注重用现代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提高对微弱信号的处理能力;本研究方向还兼顾研究其它领域的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如无线电信号源的监测、脑电信号的分析处理等。该方向的研究在设备故障检测诊断、能源装备智能化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及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与数字图像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及延伸的各种实际应用。该方向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各种处理,主要涉及图像的压缩与解压缩、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图像的分割,并利用模式识别技术提取图像特征、识别图像和分析图像等。图像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很多分支研究方向也在探索和完善之中,这就给该领域研究者以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方向侧重将数字图像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产品质量检测、加工过程控制、故障的预警预报、工况监控等。

现代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方向主要是在现有通信网的基础上,研究各种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从而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等。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基带传输、数字频带传输、多元数字传输、编解码技术、无线传输特性、接入技术、信道分配技术、组网技术等,该研究方向侧重于构建轨道交通及运营现场的通信网,为运行过程的指挥信息、控制信息、人流信息提供通信基础,同时兼顾研究重型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输过程中信息的传输及安全等问题。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学科,国内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基础、特点和社会行业需求确定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985”院校注重信号与信息处理重大基础理论研究,“211”院校注重一般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我院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更注重技术应用研究。学科梯队成员在非高斯非线性信号处理、信号检测及电子系统、图像处理、通信信号处理等方面已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公司、企业科研工作背景,在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优势。

本学科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以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以上海电气集团为依托,注重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良好的行业背景和多年的办学经验积累了相关的应用基础,使得学科应用前景广泛。

本学科的研究与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航空航天、机械制造、信息服务等许多领域紧密相关。我国和上海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都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开始全面组织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重组兼并。上海市在临港新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上海电气集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上海电机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将紧密配合集团的发展。

本学科以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及相关应用为主,学科组成员近年来的科研项目,已为国家和上海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 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

学科建设以专业学位硕士点的设立为中心,首先考虑与外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向其他院校推荐硕士生导师,聘任著名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教授和高级工程师来兼职,争取在5~8年的时间内申请到专业学位硕士点的举办权。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一方面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在国内本领域有一定影响的高级学术人才。凝聚整合学科实力,积极申请纵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5年内争取承担市教委级的科研项目1~2项。教师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高,每年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积极联系和争取科研项目,3年后在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拓展。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 学科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运行保障机制

积极引进45岁左右具有教授职称、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招聘博士研究生充实学科梯队,抓好新教师的补充工作,引入竞争机制。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参加各种新技术进修培训,出国考察和学术交流,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才干提供有利的环境,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每年安排1~2名专业教师到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学术及科研开发实践能力。每年派遣1~2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作访问学者进行科研学术活动。有计划地选送优秀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取得相应学位。在近3年内,争取引进或培养教授1~2人、博士2~3人。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工作,承接一定数量的科技开发、科技服务项目。聘请著名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教授、高级工程师来我院担任兼职(客座)教授,实行专兼结合。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布局的建议者和学科方向的决定者。学科带头人在了解本校学科发展定位及本院本学科现状、实力、潜力、优势、特色及不足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确定学科方向的重要信息。学科带头人在学术组织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队伍的领头人,行使学术权力,承担维护学术组织权威和公正的责任,承担培养和组建学科团队的责任。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完成高水平的学科项目。学科带头人不仅自己要积极为学科建设和发展争取各种项目,而且还要通过有意义的项目带动整个学术队伍从事科研工作。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承担为本科生授课的任务,将学科前沿成果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积累成果,提高学科的水平,努力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学科基地的建设服务于学科团队和学科项目的工作需要。学科带头人就学校学科基地的建设提出要求和建议,对学科基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倡导民主管理、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容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实行主要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各主要研究方向负责人及时提出并执行相关计划,负责本研究方向的各项工作。拓展信息交流的渠道,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交流活动,学术梯队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加强硬件建设力度,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提供技术装备和工作平台。

4 学科建设的初步成果

学科带头人带领全体学科成员努力探索学科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整合科研人力资源,培养学术骨干,积极与较高水平的院校开展科研合作,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担任上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校内教学督导;学术带头人被聘为上海电机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学科成员晋升为副教授1人,挂职锻炼3人,国内访学1人。

学科搭建了基本科研平台,用于研究方向的科研和管理,研究基地的建设在学科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学科成员积极申报高层次的项目,2012年承担了2项国家级项目(1项863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承担企事业等横向项目12项。学科成员17篇,其中SCI检索的期刊论文3篇,EI检索的期刊论文1篇、EI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1篇,核心期刊6篇。科研成果积极转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专利授权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项。

5 结语

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领军人才,形成高水平学术团队,力争若干领域达到市属高校先进水平,为申报市教委级重点学科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要求学科点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规划和行动方案,既要总体目标,又要有每年完成的阶段性目标,在方向、队伍、基地、科研、管理等诸方面快速提升。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2] 梁传杰.学科建设理论与务实[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妍,许晖,王娣等.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2).

[4] 张晓玲,陆媛,杨东升等.地方大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5] 魏秋月.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

[6] 谢桂花.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