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言运用: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言运用: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须通过文本的激活和拓展、生活的引进和再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当“教练员”,指挥“语言”这些运动健儿,在语言活动的运动场上运动起来,从而使语言成为学生精神活动的活的要素、自由调遣的活的库存,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背景拓展:词语的运用

学生课内外阅读中接触的词语不少,可真正能够自由、自如地用于语言活动的不多,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初次接触相关词语时,词义内涵与形象内涵没有构成多向联系,它留给学生的多为抽象的意义。为让词语成为学生的活的库存,在学生接触相关词语时,教师须重视词义内涵与形象内涵的有机结合,让词语以具体的形象构成自然而必然的联系,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列举相关形象,开阔背景空间。这样,此后一旦生活中出现相关形象,有关词语就自然与形象构成联系,词语成为学生描述生活、表情达意的自由元素。

如:“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句中的“望而生畏”一词,学生初次接触,为促使理解运用,教师这样引导:

师:看到三角龙这样的脸,你会感到怎么样?

生:我看到三角龙的脸,会感到很害怕。

师:作者用哪个词语表达看到就害怕这个意思呢?

生:望而生畏。

师:三角龙的脸让人望而生畏,你还看到过哪些动物让人望而生畏?

生:大蟒蛇伸出长长的芯子,让人望而生畏。

生:鳄鱼张开嘴,露出锋利无比的牙齿,让人望而生畏。

生:老虎张开血盆大口,让人望而生畏。

师:除了动物凶恶的样子让人望而生畏,生活中,还有什么让人感到望而生畏?

生:夏天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叫人望而生畏。

生:台风登陆时,大树连根拔起,电线杆被刮倒,那情景真让人望而生畏。

师:你们说的是自然现象,还有其它的吗?

生:妈妈知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阴沉着脸,我望而生畏。

生:上次,我做数学课堂练习,只得了60分。那红红的分数让我望而生畏。

生:在医院,护士阿姨拿着针头、吊瓶向我走来,我望而生畏。

生:假期里,我去上海世博园游玩,中国馆前人山人海,我望而生畏。

上述案例中,教师由“三角龙的脸”这一形象与“望而生畏”的意思构成联系,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由三角龙拓展到蟒蛇、鳄鱼、老虎等可怕的动物,再拓展至自然现象和生活琐事。随着空间的不断拓展,学生眼前的形象越来越丰富,而这些形象始终与“望而生畏”的意思构成了紧密的联系。如此引导,词语存储于学生头脑中的不仅是具体的意义,而且是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望而生畏”一词的灵活运用就无须担忧了。

二、分步递进:句式的模仿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在阅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句式,而很多句式在他们的语言活动中却难以寻觅,因而他们说话写作灵气不够,欠生动。可见,让句式成为听从学生自由调遣的活的库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学生在阅读中碰到陌生的句式,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句式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结合生活实际,寻求相似内容,移花接木,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如:“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句子向学生传达了规则意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句义的同时,把握并学习运用句式呢?教师这样引导:

师:生活中有哪些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自觉遵守呢?请你用上“不管……都……”的句式说一说。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不能踩踏草坪。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拾金不昧。

生:在教室里,不管有没有老师在,我们都应该遵守纪律。

生:在家里,不管有没有家长看着,我们都应该自觉把作业写好。

……

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这不,汤姆就遇到了下面的事情(出示片段),先读一读,再想一想,面对此情此景,汤姆会怎么说,请按要求续写。

汤姆在爸爸的要求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水中。爸爸的话一直在他的耳边回响。事后的第三天早晨,他和同学杰姆一起去上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正好碰上红灯。杰姆拉着汤姆的手想闯过去,汤姆坚决不肯。杰姆对他说:“你怎么这样死脑筋?你看,这里又没有警察,前面又没有车辆通行,而且已经有人在我们前面闯红灯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闯?关键时候要灵活一点!”汤姆一听,想都没想便说:“……”

师:这里,杰姆讲了三个闯红灯的理由,汤姆可要好好劝说哦!汤姆可能会怎么说?

生:汤姆说:“吉姆,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闯红灯。”

师:这么说也可以,但怎么说才能让吉姆口服心服呢?

生:可以先讲交通规则,再劝说。汤姆说:“杰姆,红灯停绿灯行,这个交通规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不能因为这里没有警察,也不能因为没有车辆通行,更不能因为已经有人在我们前面闯红灯走了,我们就也闯红灯。总之,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闯红灯!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你说对吗?”

师:这样讲,有理有据,杰姆能不听吗?

三、触类旁通:道理的讲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理性的课文不少,言简意赅,有理有据,这是学生学习语言方法的重要范例。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理解道理,领会说理方法;进而由此拓展,触类旁通,练习讲述道理。如:《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最后一段分别对“功臣”和“祸首”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读。初读时,学生感到简直不可思议,细细品读后,又感到讲得确实在理。怎么让学生弄懂这违背常理的话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狼对鹿和森林的影响,理解鹿对森林和自己的影响,从而明白“功臣”和“祸首”的意思。此后出示句子:“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取得冠军的刘翔,居然说约翰逊是自己的‘功臣’。”接着教师这样引导:

师:课文这段话先讲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然后从“森林”和“鹿群”这两个方面讲理由,很有说服力。你们能学习此文的描写方法,联系课文《翻越远方的大山》,说说刘翔称对手是“功臣”的理由吗?

生:约翰逊跨栏水平一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翔会产生追赶约翰逊的愿望。

生:刘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会不断刻苦训练,跨栏水平不断提高,后来终于超过了约翰逊。

生:是啊,不是约翰逊引领,刘翔怎么会成为冠军呢?

师:你们讲得很好,理由很充分。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取得冠军的刘翔,居然说约翰逊是自己的“功臣”。约翰逊跨栏水平一流,刘翔会产生追赶约翰逊的愿望。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刘翔会不断刻苦训练,跨栏水平不断提高,最终登上冠军的宝座。

师:(带头鼓掌)说得太棒了!

四、角色转换:故事的复述

苏教版不少课文安排了复述的练习,目的在于促进语言的内化。从教学现状看,不少老师往往把“复述”与“背诵”划等号。日久天长,复述对学生就失去了诱惑力。为了防止“复述”变成“背诵”,除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外,还可另辟蹊径,让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把他们由幕后推到前台。他们的角色变换了,情感被激活了,就不会简单地背诵,而是另起炉灶。

《大作家的小老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讲苏联小姑娘娜塔莎模仿大作家萧伯纳的口吻说话,萧伯纳深有感触: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想象娜塔莎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由娜塔莎的口来讲述这个故事。请看下列片段: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娜塔莎,回家后该怎么把自己经历的这件事讲给妈妈听呢?请同桌一人扮演娜塔莎,一人扮演妈妈,来一段母女对话。然后,请同学上台跟老师对话(老师扮演妈妈)。

【情景剧】

娜塔莎:妈妈,今天我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老爷爷。

妈妈:哦,那位老爷爷长什么样啊?

娜塔莎:他高高的个子,头发胡子眉毛都白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一见到我,就笑嘻嘻地要跟我玩。我就同他玩了很久。

妈妈:这个老爷爷真是和蔼可亲啊!那后来呢?

娜塔莎:临别时,他对我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妈妈:(故作惊讶状)萧伯纳?他可是世界有名的大文豪啊!你怎么跟他说的?

娜塔莎:我也学着他的口吻说:“老爷爷,你也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妈妈:孩子,你怎么可以这么没有礼貌地跟大作家说话呢?真是没大没小的!

娜塔莎:(双手背到身后)有什么不能的,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就等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呀!

妈妈:(抚摸着女儿的头)孩子,你说得对,但是我要告诉你,萧伯纳是一个名人,写过许多剧本,我和你爸都喜欢看。你长大了,肯定也喜欢看的。所以萧伯纳不等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呀!

娜塔莎:(一本正经地说)哦,我知道了,怪不得我说了这句话后,他一愣,立刻“晴转阴”,(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都是因为我说错话了呀!

妈妈:孩子,这个道理,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的,我就不多说了。

比之于简单地让学生复述,上述案例中的角色变换,转换了角度,提高了趣味,增加了难度,对学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激励。教师置身其中,和学生一起表述,这样,情境更真、趣味更浓。在复述中,教师穿针引线,挑起一个又一个话题;学生机智应答,出现一段又一段妙语。这样的复述,不仅是语言的内化,更是语言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