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的衔接语小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的衔接语小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充实,准备也很充分,但是课堂效果却是干涩而乏味,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在反思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当,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生硬的语文课堂衔接语。好的语文课,会给人一种丝丝入扣,流畅无痕的感觉,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而好的衔接语就是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使用衔接语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衔接使用机械化

很多教师所谓的衔接语就是:“那么”,“接下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种过渡过于机械,缺少了自然的衔接,例如:有的教师在教鲁迅的《风筝》时,衔接很少,只是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地抛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的开篇之作,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涩难懂著称,尤其对于刚刚升上初中的孩子来讲,所以教师的衔接过渡很必要,但机械的衔接语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过程,一味地顺应教师的思路,使教学进行十分生硬。

(二)衔接使用不自然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应变性很强,很多情况是教师预想不到的,例如:课文《犟龟》,想要表达小龟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随着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对小龟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这其实是学生思考的一种表现,若教师不能巧妙衔接,而是直接生硬转换,会使课形成断层,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至于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衔接没有逻辑性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使学生感觉一无所知,有的教师教学环节不连贯,导致教学过程支离破碎,学生一会随着教师的思路跳到这,一会又跳到那,容易造成理解困难,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诸种情况,可以归结为对语文课堂衔接语的不知用,不会用,不善用,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节好课就像是一件华美的衣裳,而其中的的每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就是那精美的布料,而各个环节间的衔接语就是那缝制衣裳的针线,若缺少了它或缝制不当,再华丽的布料都无法展现它的美丽,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衔接语的设计,那么什么样的衔接语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呢,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语句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巧抓行文线索

这里所说的线索,不仅仅是文章线索,更要抓住教学线索,设置课堂教学的主线,犹如穿连珍珠的一条丝线,将各个环节穿连起来,围绕教学目的,再拎起教学线索,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莫泊桑的《项链》,整篇课文都围绕着“项链”这个线索展开,优秀教师通过一个个巧妙的问题,指导同学从复述入手,从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进而理解出情节安排的巧妙,分析出人物性格的内涵,小说以“项链”的情节发展为线索,这个线索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串精巧的项链,整个教学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

(二)巧引名言诗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在衔接语中巧引名言诗词,瞬时为语文课增添光彩,并展现出教师的深厚功底,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引道:父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读懂了他,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高尔基,非常巧妙地带学生进入情境。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在课中串联很多古代诗词,使得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莲的古韵,古色,古味古香,以及那余韵悠悠的味道,了解到莲虽然少了菊的热情浓烈却多了它独有的淡雅悠长,使得整节课大家都沉浸在莲的世界中。但是在引用中有一点需要注意,衔接语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只是教师展现自己语言的设计,所以要适时地巧引。

(三)巧揉课堂内容。揉进课堂内容的衔接语能让过渡了无痕迹,例如:周国平的《家》,教师说道:在周国平先生的眼中家是港湾,是岸,是船,大家用这三个事物来设想一个场景。同学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思想的碰撞后巧妙地达成了共识,问题简约而不简单。

施晓端,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