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到知地明理 全面夯实地理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加强区域教学,让学生做到“知地”,即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对系统理论、原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 “明理”,即掌握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分布的理由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关键词:知地明理 夯实 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42-01
“知地”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明理”就是要掌握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分布的理由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称之为“区位分析”。“知地”是“明理”的前提,不知地,即使明理也无法落实;“理”要落实到具体的“地”中,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问题才能得到具体的解决。
1 从多角度加强区域教学,突破区域定位关,让学生全面做到“知地”
近年来,高考虽然淡化区域空间定位,但是在区域地理的复习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明白具体的地理位置,把具体的原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好地学好地理。
首先,以地图为载体,图文结合,做到“心中有图”。空间分布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只有做到“心中有图”才能准确进行空间定位,才能建立起正确的空间概念。很多学生记地理知识可以做到滚瓜烂熟,但如果要他们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图上时,却是一片茫然,无从入手,这种“文不对图,图不对文”,图文知识截然分开的学生是学不好地理的。既然地图这么重要,因此要教育和督促学生经常用图,并将所学过的、所听过的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尽可能地落实在地图上,以解决部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定位问题,同时要让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学会直接从各种图中提取各种有用的地理信息,以提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应用各种地图来解决问题。
其次,要充分利用点、线、面作为参照物,帮助学生进行区域定位。空间定位,如能借助一些参照物来判断,也许就更能准确定位,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应熟练地掌握一些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如:长汀大致为(,),北京(116°E,40°E),(105°E,30°E)在四川盆地中部,杭州(120°E,30°E)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秦岭―― 淮河约为,天山约,大兴安岭、太行山、横断山等等,并以此作为空间参照物,这对解决中国区域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中国地理复习中,要掌握、及北回归线,等6条经线和四条纬线所经过的一些重要地形区及特殊的地理事物;世界地理复习中要掌握考纲要求的几个地区和国家的大致经纬度。
第三,通过多要素,多角度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掌握区域特征,把握区域的共性和差异性,加强对“知地”的深化。其实区域的很多特征都可以通过比较得出,比较的过程,就是“知地”的过程,通过比较区域特征,能够把不同区域的特征联系起来,这种比较学习,比单纯地背记区域特征,更容易“知地”。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和比较指标,能使“知地”过程重点突出。通过比较,把握了区域的共性和差异性,达到“求同存异”和“异中求同”的辨析过程,不仅达到“知地”过程的深化,还能起到“明理”的效果,从而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此外,“知地”过程的培养是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还可经常根据时政热点来让学生加强对局部区域的认识,如利比亚危机、阿富汗、日本地震等等,从而增强对区域的认识。
2 加强对系统理论、原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更为“明理”
前面已经分析了有关“知地”的情况,接下来谈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现象、原理,即“明理”。“明理”是建立在“知地”的基础上,不知地就不可能“明理”。而要“明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工作。
首先,要加强初高中知识的有机结合,渗透学科内知识联系,让“理”落实于“地”中。在复习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初高中知识间的联系,初步进行地理学科内的综合,既要复习掌握课本知识,更要注重构建知识网络,理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初中区域地理时,不仅要完成记忆区域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把高中地理中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落实到区域中,利用这些原理和规律来解决区域中的问题,让学生弄清楚区域中的各种地理事实及其联系,明白各种地理事象的原因。在高中地理复习时,也要随时联系区域中地理事象来充实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中,让学生觉得言之有物,不会只觉得空洞,而是有血有肉。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其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揭示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理”的内在联系。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而学与用之间贯穿的纽带,就是人地关系,在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中,贯穿的主要线索就是人地关系。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城市区位等等,在区域的国土整治中,就是要治理区域内部的制约因素,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有利因素,促进区域的人地和谐,而要选择整治的原因和措施,都要求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揭示它们之间的人地关系,达到趋利避害。通过典型的案例,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对乡土地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地理现象和过程中的“理”。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着非常多的“同因异果”或“同果异因”的地理事象,这些地理事象被称为“特殊的地理现象”,往往是高频考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以掌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特殊的地理事象;而有很多地理事象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教师要辩证地分析。
第四、要加强案例教学的迁移和拓展,让“理”得以延伸。从历年高考考题来看,考查知识的理论、原理都来自教材,极少考查课文中的具体案例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要从现实的世界中提炼出符合高考能力要求的素材,加强对教材中的具体案例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变化的各种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更多引导学生对案例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于应用。
地理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应对各种考试,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慧.中学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华章,2013(31).
[2] 赵建军,冷立杰.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J].高师理科学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