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为决策中的选择性信息呈现:基于多重理论整合的视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为决策中的选择性信息呈现:基于多重理论整合的视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当个体做决策时会系统性地偏好那些与选择、态度和信念保持一致的信息而非不一致性信息,这种决策行为叫做选择性信息呈现。该行为会严重降低决策质量,阻碍对初始决策的审视。决策者对于一致性信息的系统偏好是基于多重心理过程或机制,比如降低认知失调、增加决策准确性、提升印象管理和获得连贯性认知表征等。研究系统地梳理了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研究现状和范式,重点阐述了四大理论视角,剖析了该行为的理论整合模型,并提出了选择性信息呈现的多重理论分析框架。未来研究需要澄清验证偏差的自动化与控制化加工过程,以及需要强化理论整合模型中的情境因素和动机的交互性研究。

关键词 选择性信息呈现:验证性信息加3L;验证偏差:决策偏好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增广贤文》。

出自于《增广贤文》的这两句话说明药味虽苦,却对健康有好处,因此不能拒绝它;忠言虽然刺耳,却对纠正过失有帮助。因此要接纳批评意见。现实中违背这种寓意的现象十分常见。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偏好于那些与自己的立场相同的信息,而回避相悖的信息。这种现象是个体有意或者无意为之。2008年9月15日,由于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雷曼兄弟于当日申请破产,从而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此之前尽管有许多专家一再告诫其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潜在的衰退期,而大多数银行家、政客、投资者和庄家却忽视了这些告诫。因为出于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动机,人们更欢迎那些可以获益的信息,而忽略存在风险的信息。个体倾向于从决策情境中选择那些与自己决策、信念和态度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一致的信息,这个过程叫做选择性信息呈现(selective exposure to information),又叫做验证性信息加工。在经典的选择性信息呈现研究中,它被用来表现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主要用认知失调感理论来解释。以往研究中该现象出现在多种研究领域中,比如态度、刻板印象、期望、行为决策等。选择性信息呈现严重影响了决策的质量,阻碍了对于初始决策的纠正,以及增加了决策的风险。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研究起源于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具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相关文献非常丰富。本文主要选取在2000年到2013年之间发表在期刊与书籍上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梳理这10余年的研究现状和脉络。重点关注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理论发展,关注多重理论整合研究,探索新的研究问题。

2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定义与特征模型

2.1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概念

选择性信息呈现指的是个体从周围情境中优先选择和有意挑选支持自己原有决策、信念、态度的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不支持性信息的一种倾向。选择性信息呈现(selectiveexposure)对于决策过程的影响具有两个要点:首先,个体决策过程中与决策后存在信息的搜索和评估;第二,决策信息的搜索与加工会因为个人的偏好、价值、态度等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偏差。决策者为了达到一个最优的决策结果需要从外部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得结果具有坚实的基础。选择性信息呈现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决策者在信息搜索和评估中存在验证性和不对称的倾向,有意识偏好决策一致性信息。但是其行为背后包含多重动机目标,如消除认知失调的动机、提高决策准确性的动机、维持印象管理的动机以及达成认知连贯性的目标等。

2.2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实验范式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研究范式(selective exposure paradigm)主要以情境决策事件(经济决策、政治决策、人事雇佣决策、消费决策)作为材料,要求被试在两种不同的决策方案(选项A和选项B)之间做出二选一决策,并告知共有两次决策机会,即一个初始决策与一个最终决策。首先要求被试根据决策情境任务要求做出初始决策,选择其中一个选项;然后要求被试去搜索一组额外信息条款,这些信息是对选项A和B的概述,每条信息长度上大致相同,其中一半信息是支持初始决策的选项或者批评未选项(属于验证性信息),另外一半信息是违背初始决策的选项或者支持未选项(非验证性信息)。然后要求被试进行信息评估或信息搜索。信息评估包括重要性与可靠性两种维度,而信息搜索指的是让被试自由选出他们后续可以详细了解的信息条款。这时,如果被试系统性地偏好那些与初始决策相一致的信息(包括支持初始选项和批评初始未选项的信息)胜过与初始决策不一致的信息,那么就产生了验证性信息搜索的现象。具体指标等于决策一致性信息的数量减去决策不一致信息的数量,即验证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最后,被试做出最终决策。

2.3 信息偏差的指标

大多数实证研究采用两种相关的决策行为作为信息偏差的测量指标,分别是信息搜索和信息评估。信息搜索指的是决策者从信息集群(包含与决策一致的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中筛选出偏好信息的过程,属于信息的初步加工。信息评估指的是决策者对各类信息能否帮助做好决策而进行质量评价的过程,一般是从信息可靠程度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上进行评价,然后将这两个维度汇总代表决策信息评估,属于信息的深度加工。一项决策过程会出现信息验证偏差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搜素的一致性信息数量显著地高于决策不一致性信息的数量,或者决策者对于一致性信息质量的评价程度显著地高于不一致性信息。以往研究将这两种信息搜索和评估的差异用验证偏差的概念来表示,从而成为选择性信息呈现的效应指标。除了验证性偏差以外还会出现失验偏差,即当决策者更加偏好决策不一致性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一致性信息减去不一致性信息为负值。失验偏差的出现说明决策者采取了一种系统分析式的加工策略,以及触发了一种获取决策准确性的动机意向。

以往研究主要采用3种方法来选择信息偏差的测量指标:第一种主要是从信息搜索的不对称来表示验证偏差。第二种主要是从信息评估的不对称来表示验证偏差。第三种则将信息搜索差异值和信息评估差异值进过标准化处理之后整合在一起作为验证性信息加工的指标。

3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理论基础

已有研究从多种理论视角来阐释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的产生,分别是防卫性动机视角、准确性动机视角、印象动机过程以及认知连贯性过程。但是目前选择性信息呈现的多数实证研究主要是以防卫性动机和准确性动机作为理论基础。它们是选择性信息呈现行为的两种非常经典的理论视角。尽管后两类理论视角在已有研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验证偏差仍有帮助。这几种理论基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验证偏差的产生。

3.1 防卫性动机

防卫性动机认为个体选择决策不一致性信息会诱发厌恶感或者其他负面结果,造成认知失调,所以他们系统性地偏好决策一致性信息是为了避免或者降低认知失调,更好地保护自己。基于自我保护的动机,决策者在决策中显著地搜寻和高估与自己的决策、态度、信念等相一致的信息。防卫性动机的核心假设来自于认知失调理论,决策中的认知冲突促使个体偏好那些相容性的信息,避免产生认知失调和负面结果,选择性信息呈现成为个体应对认知失调的行为策略。

现有研究指出一些决策条件下更能够诱发个体的防卫性动机,比如决策关联性信息的质量,决策者对原有态度信念的承诺度、可逆转性程度,决策中的价值关联性的程度,以及个体思维的开放程度等。当出现高质量的决策异质信息时会诱发个体的认知失调,从而促使他们对决策相容信息出现验证地信息加工,以便降低认知失调感。当决策者对原有信息、价值和态度的承诺水平比较高时会强化他们的防卫动机,因此在决策中会出现他们对原有价值的维护,导致验证性的信息加工。Jonas和Frey(2003b)研究中要求被试采用欧元或者马克做出投资决策,实验指出被试由于对欧元持有害怕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强化了他们的防卫动机,因此在他们在投资决策中会更多地偏好欧元的正面信息,出现信息搜寻的验证性偏差。决策者原有价值的可逆转性(reversibility)会增加或者降低个体的防卫动机,这依赖于决策者对新价值的态度。同时决策中是否包含价值关联性信息也会影响防卫动机,当决策包含高价值关联性时个体会增强防卫动机从而显著地偏好决策相容性信息。此外,还有研究认为开放性的特质会降低个体的防卫动机,进而降低验证性偏差,Albarracin和Mitchell(2004)的研究发现高防卫信心(作为一种特质,即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使自身态度免于抨击)诱发个体降低对态度关联性信息(pro-attitudinal information)的偏好,反而提高了其对反态度信息(counter-attitudinalinformation)的关注。这说明个体对自身持有的开发性认识会主动降低防御机制而去接纳异质性的信息。

3.2 准确性动机

准确性动机与验证性信息偏差的关系不像防卫动机那么明确,它要受限于更多的决策要素,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来确定准确性动机与验证偏差的关系。在一项元分析中,Hart等(2009)总结性地提出决策结果的关联度和信息效用与准确性动机的作用存在一定的联系,在结果关联度上,当决策结果与个体的关联比较高,个体秉持的准确性动机会采取更加客观的加工方式,并最终降低验证偏差。反之,准确性动机降低验证偏差的效应就会比较弱。在决策信息效用(指的是信息用来优化决策的程度上,影响准确性动机与验证偏差关系的是决策者将哪一种信息看作是高效用的信息,当非一致性信息被认为是高效用或高质量,那么准确性动机为了做出最佳决策而降低验证偏差。反之,当一致性信息被认为是高效用或高质量,那么准确性动机为了做出好决策去更加重视一致性信息,从而提高了验证偏差。

Fischer和Greitemeyer(2010)在其研究也指出准确性动机对验证偏差的作用需要根据决策情境(decision making context)和信息搜索情境(information search context)中的准确性线索来确定。在决策情境中,准确性的线索指的是决策本身要准确,不能失败,因为准确的决策背后包含着决策结果的重要性和个体关联性,当决策者准确的信念、价值和决策伴随着重要的结果(获得奖励),个体往往会考虑决策的准确性并采用比较客观的信息加工。Jonas等(2005)在实验中发现当被试作为人替委托人做决策时会增加他们对于决策准确性的动机,人提高了对于决策结果的卷入,从而促使他们在为他人做决策时降低了验证性信息偏差。

在信息搜索情境中,准确性的线索指的是决策信息线索的质量和效用能够产生一个好的决策,准确动机会促使个体选择高质量的信息。Smith,Fabrigar,Powell和Estrada(2007)研究信息加工能力与目标对于验证性偏差的关系,当给被试一个表达态度的目标时会显著地增强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这时决策者会认为与他们态度一致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当决策者的信息加工能力受到限制时他们会注意焦点放在一致性信息上,节约认知资源,从而提高了验证性信息偏差。Fischer,Jonas,Frey和Schulz-Hardt(2011)研究发现决策者在信息评估的初始阶段更倾向选择高质量的信息,他们认为决策一致性信息的质量比较高,从而在初始阶段(相比后期阶段)表现非常显著的验证性信息偏差。

3.3 印象动机

印象动机是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的又一解释机制,认为决策者在信息搜索和评估出现的验证偏差是为了形成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与准确性动机相似,印象维持的动机既能够提高验证性信息偏差,同时也能够降低验证偏差,这主要取决于决策者所处的人际情境和他人的决策观点或态度。当人际情境中的他人更加关注一致性信息时,决策者则会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而提高验证偏差;反之,当他人更加关注不一致性信息时,决策者同样也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而降低验证偏差。准确性动机与印象维持动机可以重叠,共同作用时可以降低验证偏差。

印象动机对于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的理论解释适应于群体决策或包含人际成分的决策情境中。Schulz-Hardt等(2000)在一项群体决策的研究中提出同质性结构的群体由于印象动机的作用会提高群体验证偏差,而异质性结构的群体由于印象动机的作用会降低群体验证偏差,但是实际结果却表明在异质性结构群体中印象动机与验证偏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同质性结构群体中印象动机与验证偏差具有边缘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印象动机与防卫动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基于防卫动机的决策目标是为了自己,而印象动机的决策目标是为了他人。决策者为了讨好群体中的其他人会选择与其他人的观点一致的信息。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当决策者作为人代表委托人做决策时,他们更多关注自我表征(印象动机)而不是自我防御的合理化(防卫动机),为了满足委托人的期望去偏好决策一致性信息。因此,选择性信息呈现成为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一种策略。

3.4 认知连贯性

除了以上3种动机之外,本文认为还存在其他理论视角来解释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现象。以往研究的基础理论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动机视角(motivational approach)和信息视角(informational approach)。比如防卫动机和印象动机更偏重动机视角,准确动机更加偏重信息视角。动机视角主要关注决策者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情感和躯体感上的体验,信息视角更多偏重决策者的认知需求和认知理性。联结主义的认知理论为决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由于传统有限理性的决策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外部情境环境是复杂的,决策行为很难符合理性假设的要求,因此会出现各种决策偏差。但是联结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传统决策偏差的研究只关注个体信息加工能力的外显形式,而忽略了认知加工的内隐形式。在内隐形式上的决策信息加工体现了认知单元之间的联结模式。基于以往研究的脉络,本文认为在选择性信息呈现的背后还存在着认知连贯性的解释。认知连贯性假设认为决策者出现验证性信息偏差是由于认知加工上的认知联结和自动化的原因造成的。基于认知联结和自动化加工,决策者在信息搜索和评估阶段会连贯性地加工那些与决策、态度和价值保持一致的信息。因为一致性信息看起来更加连贯,更加顺畅,节省认知资源,而非一致性信息则会出现认知间断,需要额外消耗认知资源,一致性信息所表征的认知模块与个体原有的认知概念更加容易产生激活,形成认知联结。认知一致性理论(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认为认知状态主要是由整体来决定的,个体心智会回避不连贯的表征而去构建连贯的表征,连贯的表征是指相似特征的认知要素会彼此激活,形成一个激活联接的状态。个体决策是通过一个连贯的心智模型而做出的,认知系统将连贯性(coherence)表征施加到复杂决策任务情境中,将其以更加简单连贯的方式进行重构。因此,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将决策信息等认知要素构建成一个连贯性的表征系统。在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研究中,决策选项与支持该选项的信息在性质内容上相似,它们形成认知联结网络并具有激活(而不是抑制)的联结模式,决策者将它们构建在连贯性的表征系统中。当被试搜寻和评估决策信息时,一致性的信息与决策选项形成兴奋联结并互相激活,而不一致的信息与决策选项形成抑制联接并相互抑制。因此,兴奋的联结形成决策者连贯性的认知状态,抑制的联结成为决策者非连贯性的认知状态。

现有实验研究也逐步去探索和分析验证偏差背后的认知连贯性过程,前端的决策选择与后面的信息搜寻建立的连贯性的认知表征导致了验证偏差。Fraser-Mackenzie和Dror(2009)的研究中,要求实验组的被试先对一款手机产品进行初步评估,随后在信息搜集中出现显著的验证偏差:而控制组被试没有初步评估,他们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表现出比较平衡的认知加工。作者认为被试在信息搜集阶段通过一致性的信息来获得对于该产品的连贯性认知表征。基于认知连贯性的解释,决策者在初始决策中对已选项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表征或心理倾向,并在随后的信息评估中会更加偏好一致性信息,以便保持前后认知的连贯性与联结;信息偏差的认识连贯性视角指出当需要加工新的信息时,个体会通过对该信息的解读和评价来增加认知连贯,保持与已有知识的一致性。

4 理论整合模型

选择性信息呈现多元化的理论基础造成分歧的研究结论,理论解释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理论整合,使得研究效度不够强劲。因此,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理论整合模型也受到学者重视,并提出了一些整合性的理论模型,增强了验证偏差心理机制的解释效力。

4.1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整合模型

Fischer和Greitemeyer(2010)以防卫性动机和准确性动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认为防卫性动机与准确性动机对于产生验证偏差具有不同的路径。防卫性动机与验证偏差的关系相对比较明确,只有一种增加验证偏差的路径,即为了降低和避免认知冲突与失调去选择与验证性信息。这说明基于防卫动机或者认知失调理论来进行解释的研究相对比较明确,验证性的信息能够保护决策者避免负面的心理状态。但是准确性动机的理论解释比较复杂,研究结论存在分歧。在整合模型中,Fischer与Greitemeyer认为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存在两种情境调节变量:决策情境和信息搜寻情境,决策者对这两种情境的不同关注会导致随后信息搜索和加工上的差异效应。因此,在该模型中准确动机与验证偏差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关系:1)当决策者的准确性动机关注的是决策情境,这会触发决策者做出最优选择,更加关注决策结果和质量,从而降低验证偏差。个体重视决策结果会引导他们采用平衡客观和系统分析的加工方式,因此在信息搜寻阶段会更加谨慎和辩证地对待每一条信息。2)当决策者的准确性动机关注的是信息搜寻情境,这会触发他们搜寻高质量的决策信息,而一致性的信息被认为是高质量的信息,因此他们会更加偏重一致性信息,增加了验证偏差。

尽管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整合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研究,但是在这两种动机的研究中仍然有些研究结论与该模型不符。比如在防卫动机的理论解释中,Albarracin和Mitchel(2004)的研究却发现具有高防卫自信的被试更偏向于搜集非一致性信息,这与的整合模型不相符,可能在防卫动机的路径上存在某些特定的情境因素。另外,在准确性动机上也存在不同的研究结论,Jonas等(2008)在研究中发现关注决策和关注信息具有不同的验证偏差,当要求被试将注意焦点放在决策结果中,增加结果的吸引力,反而会增加验证偏差:当要求被试将注意焦点放在可得性信息上,反而会降低验证偏差。这些结果说明该整合模型在解释验证偏差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决策行为仍然有一些内在机制需要澄清和探索。

4.2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认知经济模型

Fischer(2011)基于知觉到的决策不确定性(perceived decision uncertainty)和认知经济(cognitive economy)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和整合选择性信息呈现的行为。认知经济模型(如图1)同样也是整合了防卫动机(动机视角)和准确动机(信息视角)两种视角。作者认为在理论上仅仅区分动机视角和信息视角对于解释选择性信息呈现被学界认为太多简单而受到批判,而且在上述整合模型中并不能够完全解决研究分歧,动机视角和信息视角在整合模型中缺少理论上的交叉点,带有机械主义和机能主义的特征。因此,Fischer认为新模型应该忽视对认知和动机过程的区分,而将体验到的决策不确定性(experienced decision uncertainty)和认知经济作为选择性信息呈现的重要理论机制。

认知经济模型首先满足3个基本的命题:1)决策不确定性与验证性信息搜索具有负相关关系。决策的不确定性指的是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观念和态度缺乏信心,因此更有可能去降低验证性信息加工。2)决策者具有节省认知资源的动机,倾向于经济型的认知加工。有限理性和注意理论认为个体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偏好于节省资源的加工方式,但是这取决于决策任务和情境的性质。当决策任务是确定性的,个体会偏好选择容易加工的信息,避免加工耗费资源的信息;当决策任务是不确定性,个体会主动增加认知资源,采取更加谨慎和分析式的加工方式,会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加工。3)决策者对于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要比一致性信息耗费更多认知资源。

认知经济模型指出知觉到的决策确定性能够促进验证性信息搜索效应,即决策者对其决策偏好的效应越是明确,他们对决策关联信息加工就会投入越少的认知资源,最后就会表现出越明显的验证偏差。反之,决策者对其决策偏好的效应越不明确,他们对决策关联信息的加工投入越多的认知资源,采取高精细化加工,最后就会表现出越少的验证偏差。认知经济模型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尽管如此,本文认为该模型对于认知失调理论下的验证偏差没有给予较好的理论解释。个体在高认知失调状态下对于决策确定性是较低的,因此他们为了避免负面结果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加工一致性信息,提高了验证偏差。这说明个体在决策信息的加工阶段属于自动加工还是控制加工缺乏较为明确的解释。该模型需要完善的地方是探索决策确定性与认知经济的交互作用机制。

4.3 多重理论整合的分析框架

选择性信息呈现是一个包含多种心理机制的复杂决策行为。整合模型和认知经济模型梳理和澄清了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研究分歧,尝试提高该领域的理论效度和解释力。由于验证偏差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过程比较复杂,使得这种理论整合容易产生过度简单和低理论饱和度的风险。因此需要更多关注决策行为动机和情境的交互性,不容忽视情境因素对于验证偏差的影响。本文将主要的动机和认知过程要素整合到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表1所示),尝试提高研究的整合性。

本框架以理论基础、动机或认知过程的启动来源、信息加工水平、情境要素等作为分析单元来剖析选择性信息呈现的多种心理机制及其联系。首先在理论基础上,本文参照以往研究将4种理论基础划分为动机视角和信息视角,动机视角偏重于验证偏差所引起的情绪、生理和认知体验等,信息视角侧重于验证偏差内在的认知理性,认知需求和认知表征等。防卫动机和印象动机侧重于动机视角,而准确动机和认知连贯隶属于信息视角。在启动来源和分析水平上,防卫动机中的认知失调和负面结果主要是在个体目标水平上的自我启动,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包含两种加工水平,个体会有意识地或者自动化地选择降低认知失调的验证信息。印象动机的体验则是由人际情境中的他人启动的,具有控制性的信息加工特征。准确动机体现决策者对于认知理性和最优选择的个体需求,包含控制性和自动化两种信息加工特征。认知连贯来自于个体表征水平上的认知需求,主要是自动化的信息加工特征。

另外,情境要素决定了不同心理过程与验证偏差的关系。对于防卫动机来说,决定验证偏差水平的要素是降低和避免认知失调的关联信息。影响印象动机的情境要素是人际交互中他人或群体的决策关注点,当群体关注一致性信息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调整偏好,关注验证信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准确性动机与验证偏差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分歧也比较明显,因此需要重视情境因素及其交互特征,忽视情境因素容易产生研究上的分歧。在整合模型中,决策情境和信息搜索情境作为准确动机与验证偏差关系的情境因素具有不同的效应机制,但是其他研究却出现与该路径不同的结论,这说明在决策情境和信息搜索情境内部仍然有其他情境因素与之产生交互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框架中对每一种情境加入了个体决策特征和信息成本作为调节变量。最后,我们对认知连贯做了分析,个体在初始决策和信息搜索之间建立的认知连贯表征是产生验证偏差的条件。当决策者将选项与一致性信息建立兴奋联结,形成连贯性的认知表征时,个体会自动地搜寻一致性信息,这让决策者认知上会更连贯。

5 讨论与展望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研究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学界从多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研究该决策行为,逐步完善和丰富了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分歧性的研究结论。这主要是因为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还取决于一些重要的情境要素和调节变量,相同的理论视角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验证偏差。选择性信息呈现具有比较复杂的心理机制,简单的理论整合不能完全解决研究结论上的分歧。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决策信息的验证偏差仍然需要一个整合的理论视角。选择性信息呈现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朝着一个更加理论整合的视角来逐步完善理论的发展,同时能够将情境因素放进整合模型。

5.1 验证偏差的自动化与控制化加工

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的产生是控制性加工还是自动化加工的结果,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与说明。已有研究并不能够确切地说明决策者在信息搜寻阶段是有意识地偏好验证性信息,其中也可能会包含个体无意识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基于防卫动机的需求,决策者通过对验证信息的选择用来维持决策偏好,防御认知失调等负面结果。选择性信息呈现作为认知失调的防御过程可以同时包含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个体对于负面感受的规避可以促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生存几率,两种加工方式会增强个体的防御机制。基于准确性的决策需求,个体根据不同的情境条件选择一致性信息或者非一致性信息来提高决策质量,这种过程也同时包含了两种加工方式。对于高确定性的决策问题,决策者更多地会选择自动化的加工方式,而对于低确定性的决策问题,决策者可能会选择控制性的加工方式。认知经济模型将认知资源的加工程度作为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因此也说明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化加工在信息搜索和评估过程中交互存在。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的动机和决策需求,而缺乏对信息加工过程和方式的探索,而且在研究中没有将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进行分离或者恒定,这使得在对结果的解释方面存在混淆。此外,我们认为认知连贯表征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验证偏差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决策者为了形成连贯性的认知表征会在无意识水平上将初始决策与一致性信息联结在一起,从而在自动化的过程中形成验证偏差。

5.2 理论整合中的调节变量与混合动机

理论整合是选择性信息呈现研究的重要趋势,这样有助于化解研究分歧,同时也有助于建构完善的信息偏差理论,但是理论整合模型不容忽视调节变量和混合动机的重要性。验证性信息偏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决策行为,具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的理论视角意味着不同的过程机制。即便是在同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仍然会产生研究结论上的分歧,而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忽略了情境要素对于决策动机过程或信息过程与验证偏差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决策过程中动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或者混合作用的影响。首先在调节变量方面,决策过程和信息搜寻过程包含一些情境或个体因素会影响验证偏差。决策过程中的调节变量主要有决策选项中的框架效应、自我资源耗竭、文化价值、决策的时间框架、决策情境的模糊和不确定性水平等。决策信息搜寻过程中的调节变量包括信息的框架效应、信息数量、信息来源的吸引性水平、信息表征和信息呈现的时间顺序等。此外在混合动机方面,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包含多种动机或信息过程,它们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比如个体在降低认知失调的同时可能还存在提升决策质量的动机;个体在提升印象管理的同时可能也会存在保护认知失调的动机:个体在系统分析式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也会隐含着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已有研究主要是在单一的动机或信息过程理论框架下来研究验证偏差,而缺乏对动机或信息混合过程的研究。同时个体在动机或决策需求的冲突中会存在平衡的机制,决策者会根据这种平衡来决定是否做出验证性的信息搜寻。

5.3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神经机制研究

选择性信息呈现的神经机制也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这有助于为已有理论提供佐证,同时也有可能开拓新的理论视角。尽管当前研究从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理论视角来分析和解释验证性信息偏差背后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机制,一些研究将决策确定性、决策信心或决策承诺作为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的中介变量,但是对于了解决策者偏好一致性信息与规避非一致性信息背后的神经过程是比较有限的。已有研究尝试采用脑电实验探索了决策者对于一致性信息和非一致性信息的震荡脑反应,要求20名被试做出一个经济决策,他们在随后呈现的一致性信息刺激和非一致性信息刺激中出现震荡脑反应上的显著差异,被试对于一致性信息刺激的反应会在右侧颞顶电极和前额电极(frontal electrodes)两个脑区上诱导出显著的功率(5~8 Hz,0~0.7s)。由于波出现在记忆编码的过程中,因此该研究认为个体对于一致性信息的加工与记忆形成有关,一致性信息会得到更加深入的加工。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指出前额皮层在个体记忆提取,以及记忆的信息搜索和编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再认记忆偏差的神经机制。结合这两项研究来看,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会引发前额皮层的激活,并可能包含着个体的记忆成分。Fischer等人(2013)是对选择性信息呈现效应的神经机制做出的初步尝试,从震荡脑的指标来揭示该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研究对于解释选择性信息呈现背后的认知失调机制没有给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这可能是由于研究范式所导致的。由于选择性信息呈现的心理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可能会存在多种动机成分的混合,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认知失调,也包含提高准确性或维持印象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因此,除了波,可能会存在其他脑电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可能会出现重叠,共同形成选择性信息呈现特定性的神经模块。这些问题值得未来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