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床应用输血控制在二级医院的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床应用输血控制在二级医院的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二级医院临床红细胞类输血控制及对输血指南的实施状况。方法:采用本院血库资料,将已受血者输血申请单上填报的Hb水平及其实际输血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5年来,内科限制性输血(Hb

【关键词】输血控制;输血指南;输血指征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2-1807-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输血在一定条件下是抢救病人生命的惟一办法,为规范临床输血行为,卫生部于1999年和2000年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输血适应证作出了明确界定并详细附注内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了解二级医院临床红细胞类输血控制及对输血指南的实施状况,笔者将本院血库近5年已输血病例输血前的血红蛋白(Hb)水平及实际输血量进行了统计,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统计资料来自于本院血库2003~2007年已输血病例的输血申请单和发血记录。

1.2 成分血应用单位的计算:血液制品来源于南宁市中心血站,以单位(U)统计。全血200 ml为1U,红细胞以200 ml全血制备量为1U。

1.3 统计方法:输血申请单以份为单位将其填报的Hb和本次申请的实际用血量按内、外科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内科5年限制性输血(Hb

2.2 外科5年限制性输血(Hb

2.3 根据指南要求,内科、手术及创伤性红细胞输血指征上限分别为Hb≤70 g/L和Hb≤100 g/L,在该范围内的输血属于合理性输血。我院5年来达到指南要求的输血次数及输血量分别为65.7%(392/592)和69.3%(1045/1507.5)。

3 讨论

3.1 限制输血的必要性:由于“窗口期”和漏检率的存在 ,绝对安全的血液仅占所输血的 40 %左右[1],输血不仅可能传播血源性病毒、细菌、寄生虫 疟疾 等 ,还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输血反应、同种免疫反应、免疫抑制、输血相关性急性损伤等风险[2], 而且目前我国无偿献血所能提供的血量只相当于临床需要量的 60%[3],因此节约宝贵的血液资原、减少不必要输血是现代输血治疗的重要原则,也是每一位输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3.2 限制输血的科学依据:氧输送(DO2)是维持机体组织及重要器官耗氧的重要指标,通常用 Fick 公式计算[4]: DO2 =1.34×SaO2×Hb×CO×10(DO2:氧输送;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Hb:血红蛋白浓度;CO:心输出量)由该公式可见,影响DO2的因素是主要是CO和Hb。实际上CO的减少所带来的威胁要远大于 Hb浓度的降低,因此对于急性失血患者的首要目标是维持CO,其次才是纠正贫血。正常成年人在安静情况下的DO2约为1 000 ml/ min,而代表机体实际需氧量的VO2约为250 ml/ min,故机体的氧提取率O2 ext约为25%。当DO2因CO或Hb减少而下降时,O2 ext 升高,VO2仍然在DO2变化的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因此,正常人或病情稍轻的病人能耐受一定程度的贫血,对于无器官器质性病变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只要红细胞压积达到0.2,Hb>60 g/L不会影响其组织氧合。输血科应向临床医生进行这方面的理论辅导。

3.3 限制性输血的发展及现状:我国在 2000 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办法》制定了《规范》,其中对输血适应证作了更详细、更严格的要求。内科输血指南(附件四)建议: Hb

调查[6]显示,目前临床医生和和患者对输血指征尚有争议,严格执行指南规定的输血指征有难度。国内有关输血控制统计方面的文献不多,近期美国的一个大量多中心实验 ―CRIT实验显示[7]外科危重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平均为 86 g/L 。因此控制输血及合理应用红细胞,减少红细胞输注率是全球共同面临的课题,还需广大输血工作者要做很多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岳.涉及输血感染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10(15):28.

[2] 邓硕曾,宋海波,刘 进.循证输血与输血指南[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263.

[3] 刘颖斌,蔡炜龙,彭淑牖.外科危重病人输血适应证选择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06.

[4] 卢 瑾,田兆嵩. 危重病人的输血[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2):176.

[5] Vincent JL,Baron JF,Reinhart K,et al.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JAMA,2002,288(12):1499.

[6] 陈 杰,史计月,张爱民,等.急诊创伤手术不同输血指征的效果评价[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 5):399.

[7] Corwin HL,GettingerA,Pearl RG,et al. TheCRITStudy:Ane2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2current clinical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J].Crit CareMed,2004,32(1):39.

收稿日期:200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