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语文教学“读”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语文教学“读”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时,如果我们能把上述五个方面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加强过程性朗读指导的训练,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喜欢上朗读,就一定能学会朗读。“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堂奏起朗读的文章”,这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教师的青睐。况且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这些文章只靠老师繁琐地分析,草率地提问,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无法心领神会到其间蕴含的“美”。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使学生在读中真正感悟到文本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是实施“有效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创设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呢?回顾多年的教改实践,我认为大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情境 激发“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是说,要想科学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首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一种想读、乐读、爱读的冲动,是朗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1. 设疑导读,调动参与热情。如在教《七月的天山》一文时,教学伊始,我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最具代表性的疑问是:“天山在哪里?七月的天山的景色又是什么的样呢?”我故作不解地追问:“是啊,天山在哪里?那里的景色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去探个究竟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文,争先恐后地朗读起来。

2. 借助课件,渲染乐读的氛围。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一边课件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课堂上立刻洋溢出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3. 搭建舞台,创造表演朗读的机会。表演朗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教学中,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表演朗读,时刻捕捉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肯定,使他们在表演朗读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引起每位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兴趣。

二、因文而异 指导“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体裁多样,有诗歌,有散文,有记叙文……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诗歌韵文,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散文,表现的是语言的流畅美;记叙文,追求的是活泼的叙事描写……因此,指导朗读要因文而异,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词句,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会读。

1. 指导学生正确地读。这是大纲对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通过不厌其烦的严格训练,基本上达到读正确的要求,这也为朗读打下了基础。

2. 指导学生流利地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一些难读或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老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到不多字、不漏字、不唱读等等,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有的同学在朗读时爱一字一拍拖拉调地唱读,有时只注意了读准字音,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所以在讲读低、中年级的课文时,可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己一定的读法,也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叙述、写景,情绪平静、失望、气氛庄严,行动迟疑等内容,或者较为难理解的句子,朗读时要慢一些;悲哀的地方,应读得深沉清晰,速度较慢,表达出沉痛的心情;情绪紧张、热烈,表现愉快、兴奋、慌乱、惊惧的地方,以及愤怒、反抗、激昂等内容,朗读的速度适当快一些。

朗读的方法永不止于此,指导朗读的途径和手段也不胜枚举;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实践”,都必须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总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朗读。初读的内容,晓大意;精读的内容,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情感。这样朗读才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力,形成语感,激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三、适时范读,感悟“情”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时,学生能读得非常正确、流利,但是缺少感情。于是我给这一段课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遍又一遍的深情范读,让学生在反复的对比朗读中欣赏美丽的乡村晚景图,教学效果很好。教者的范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能引起学生对教师朗读方法仰慕与追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朗读要领,读出了“美不胜收”的韵味。

四、留足时间,充分“悟”

我们常常在课堂中看到:当学生思维“卡壳”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躁地打断,迫不及待地喊一名优生回答,或自己干脆把方法与答案讲出来。在教师缺少的耐心等待中,学生被剥夺了思考、训练的机会。可见适时的等待是十分必要的。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是皮格马利翁式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因为教师耐心、适时的等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时空,只有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才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来。

五、多种形式,促进“读”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

总之,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时,如果我们能把上述五个方面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加强过程性朗读指导的训练,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喜欢上朗读,就一定能学会朗读。“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堂奏起朗读的文章”,这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艳玲. 小学语文教学36策略[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2] 刘淑平.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 华章,2010(15).

[3] 江瑞相.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及反思[J]. 科学大众,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