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接受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接受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李商隐无题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为无题诗中为当代人熟知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由冷逐渐升温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本人将这首诗歌从晚唐到当代的接受史进行了梳理,旨在更好的为读者展现这首诗鲜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接受史

唐代无题诗因为李商隐的作品成为一种诗歌的类名,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以男女之情作为主要题材,以《无题》命名的有十几首,借题类诗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陆次云在《晚唐诗善鸣集》中评论《无题》(相见时难)(以下简称《相见》)“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根据王兆鹏著《唐诗排行榜》可知,李商隐《相见》排第60名,他说“这首《无题》诗在古代选本仅入选2种,比入选5次的《锦瑟》更少,但在现当代骤增至24种,比入选17词的《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学史上对这首诗几乎是全篇引用,作为《无题》诗的代表作来介绍。”本文将详细地介绍、分析《相见》这首诗歌的接受史情况。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韦庄《又玄集》是今见唐诗选本中最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共选录4首。韦庄的选诗态度是“管中窥豹,但取一斑”。选集中没有关于李商隐诗歌的具体言论,他潜意识认为《碧城?十二曲栏干》是李商隐的代表。五代蜀韦觳《才调集》是选录唐人诗的重要总集,共选录李商隐诗40首,入选诗歌大多属于色彩秾丽之作。

这两个选本都没有选录《相见》,选录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栏干》《镜槛》《晓起》《碧城三首》《银河吹笙》《促漏》,可是这几首作品并没有入选唐诗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选本选李商隐无题诗的选集有《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万首唐人绝句》《千家诗》《三体唐诗》《诗林广纪》《唐诗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总篇数为299,选录无题诗总篇数为22,其中,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选收李商隐137首诗歌,无题诗5首,并没有涉及《相见》,宋周弼《三体唐诗》12首李诗和宋蔡正孙《诗林广纪》8首李诗分别都只有1首《锦瑟》入选,直至金元时期才在选本中出现《相见》这首诗歌。其中金代元好问《唐诗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选录了《相见》,《相见》占选录李商隐无题诗的总篇数的9%,此时仅落后于《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华》作为较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一部重要总集,虽然选录李商隐诗歌52首之多,为历来选诗之冠,但仍没有选录《相见》。不过它“主要从咏物的分类着眼的,尚未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李商隐诗作的意义”。可见对于《相见》这类的无题诗并不属意。

宋初诗坛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诗歌为主,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极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隐的诗歌,同时,统治阶级极力推崇歌功赞美的诗风。杨亿对李商隐的评述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未具体评价《相见》一诗。李商隐的诗歌虽然逐渐引起关注,但是像《相见》这种诗意晦涩的无题诗并没有引起当时文人的重视。南宋葛立方曰:“……李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调,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韵语阳秋》)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各家选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选本共有20种,选录李商隐诗歌篇数2265,无题诗总篇数164,所选无题诗占李诗歌总数的比例为7%。其中有5本选录《相见》,分别是明张之象《唐诗类苑两百卷》、明陆时雍《唐诗镜》、清高士奇《唐诗掞藻》、清杳立弘、凌绍干《晚唐诗钞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相见》占无题诗总篇数的3%,占李诗歌篇数的0.2%。共有8首诗歌(《嫦娥》、《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飒飒》、《来是》)的收录情况比《相见》好,另有3首(《八岁》、《白道》、《凤尾》)收录数和它并列。

明朝对《相见》诗歌开始有比较详细的赏析,主要有谢榛、陆时雍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门左道。谢榛评价“措辞流丽,酷似六朝”,陆时雍说:“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诗镜》)还有吴乔为代表的将其归为政治诗来理解。

清初钱谦益、朱鹤龄的阐释是李商隐无题诗是清代阐释史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无题》接受阐释高潮的序幕。在清代,人们对于《相见》的理解一般有四种理解:

一是以张采田为代表,认为《相见》影射诗人与令狐绚的私人关系的“干谒令狐说”, 张采田曰:“此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作。‘春蚕’二句,即谚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之意。结言此去京师,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确系是时作,观起结自悟。”(《会笺》)汪辟疆曰:“此当为大中五年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诗也。欲绝而不忍遂绝,中怀悲苦,故以掩抑之词出之。然诗意固自类然也。……史所以称屡启陈情,此当其时所作。词苦而意婉,百诵不厌。”

二是以赵臣瑗、朱鹤龄为代表。认为《相见》写男女之情,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曰:“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别时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缘相见之时难也。”又曰:“(‘春蚕’二句)镂心刻骨之言。”朱鹤龄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义山诗集补注》)

三是以姚培谦、章炳麟为代表,认为《相见》寄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与个人身世之慨。姚培谦曰:“人情易合者必易离,惟相见难,则别亦难,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与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东风’指綯,言綯不为主持,而王、郑之交好皆凋落殆尽也。然予则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虑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时乎?通体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为代表,认为《相见》写李商隐希望被朝中引荐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曰:“……首言难得见,易得别,别后不得再见,所以别亦难耳。次句措词魅极,百花残,花事已过也。丝,思也,三四谓心不能已。五恐失时,六见寂寥。结则欲托信再探之。青鸟王母之使,殆当路之用人於?蓬山无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为当路。”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学者都认为《相见》是一首感怀时事的寄托之诗,而寄托说也成了清代学者解读此诗的万能钥匙,这里对于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男女之情还是寄托之说不做详细的讨论,只是借用这些学者的观点表达明清时期对于《相见》这首诗歌,大家已经开始普遍的讨论、接受。

四、近现代

在近代和当代初期,对于《相见》的讨论很少,但是在当代,《相见》几乎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为众多人所知晓。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输入“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即出现1986至2012年间共76篇论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间,每年关于《相见》的论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间,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有9篇之多。对于当代《相见》诗歌被人们广泛接受地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误读成就经典。当代人喜好把“教师”比作红烛和春蚕,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误读为赞美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诗句在很多赞美老师的场合被引用,无形中起到了传播《相见》诗的作用。

第二,教材选编成为范本。各地中学生语文教材的古诗部分都选录了《相见》这首诗歌,在基础教育覆盖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上语文课都学习过这首诗歌,因此,《相见》被中学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第三,诗句迎合当代流行歌曲风格。当代流行歌曲的主题多为爱情,部分歌词内容具有中国古诗词风格,香港歌手徐小凤曾以《别亦难》这首歌作为专辑名,且演唱过以《相见》诗歌为歌词的歌曲《别亦难》,这也无形之中对《相见》诗歌进行了另类宣传。

以上就是对于李商隐《相见》诗歌的接受史情况一个简单地梳理,本文并没有详细把每一处对《相见》有收录、评价内容的情况展开论述,但是从这条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晚唐直至今天,每一个时代的人对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时代的原因,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不断的被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2004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中华书局,1980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

[4]童明辉.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学,2005

[5]米彦青.诗歌接受史稿[D].苏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何斯婕(1990—),湖北大学文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