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说真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说真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之一,是物理课堂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苏科版教材在江苏已使用了八年,其间经历了过一次小型调整,即将面临课程标准修订后的第三次改版.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去做到真探究?怎样把握探究要素?如何去调控课堂?如何根据不同主体去制定不同的探究方案等仍是我们要去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感悟及听课心得围绕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谈谈课堂如何去落实真探究.

1 有效培养问题能力

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探究能力的首要能力,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尤其是适合探究的问题是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首要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观点1: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贵在平时

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会与生俱来,而是要耐心培育,即使教师设计再多的疑问情境也往往会让学生无动于衷或面面相觑.在教学中,尤其是各章节的起始课就必须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层次性提问能力.

例1 近期听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教者在引入时先后用一只台灯和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分别对着白墙看到灯丝放大和缩小的像,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

冷场了半分钟,有一个学生提出:凸透镜为什么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

教师感到为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教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u和f有什么关系?而这对于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且本节课研究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即u、v、f的关系,而教者出示的问题情境中多了一个干扰因素,就是两个透镜,且其焦距不同.这一情境的创设显然不如用一个凸透镜分别成放大和缩小的像来引入更能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方向.

观点2:提出问题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提出问题一般是新概念的引入环节,让人看得较多的课例就是教师经过华丽的情境铺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境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但由于情境的繁杂往往让学生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引入其实很难让学生下手去提问题.实际上,问题的引导要力图简洁明快,一针见血;情境的创设更要避轻就重,抓住要害.未必是每个问题都要学生提,教师的有效启发和合理提问同样是学生学会提问的良好示范.

例2 《直线运动》一课安排的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要求学生研究的是“气泡在上升一段距离后”的运动规律.学生难免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上升一段距离后再测量?

对于学生这样的困惑,因为不是本课重点,教师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直接作出解释或给出实验要求.因为,对于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在此细节上纠结.原因是本课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应把重点放在设计实验和数据处理上,淡化这一细节难点能起到抓住重点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有必要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各种资料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可根据前后知识的对比或根据不同物理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方法很多,但在设计问题时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起点,遵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启迪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针对学习探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

2 科学引导猜想及对猜想的正确处理

观点3:要培养学生有依据地猜想习惯

猜想并不是胡猜乱想,而是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的,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到研究问题与猜想目标的关联之处,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观点4:科学合理地处理学生提出的猜想

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的猜想也仍然会在前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这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至少站于学生的立场似乎是合理的.而那些我们无法预设的猜想结果恰恰能体现课堂真实的美感,也是学生思维灵动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善于处理学生的各种猜想,让学生在师生交流和讨论中确定合理猜想.

例3 在2011江苏省实验课教学比赛中,一位老师执教《电功》一课.教者通过家电的图片引入新课后,学生明白了电功就是各类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教者顺其自然地要求学生猜想影响电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猜想:电流、电阻、电压、规格、时间.

教师对电阻的处理使用了欧姆定律,在初中阶段是可行的,但对“规格”的这一猜想教师始料未及,含糊排除.

其实,这一环节的科学处理足以成为本课中一个很好的亮点.

其一、排除电阻的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一段导体只要确定了电流和电压,也就可以确定电阻,即让学生知道I、U、R三个量中只需要研究两个量.为什么要去R而不是去掉I、U中的一个呢?这只能直接告诉学生:我们的知识水平尚未达到,到高中后再研究.

其二、学生的认知水平中“规格”具有强烈的印记,实际上是学生“前概念”中尚未建立的“电功率”的代名词,本是一个很好的合理猜想,如何处理?教师应首先肯定这一猜想是正确的.然后明确告诉学生,你们猜想的“规格”其实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物理量,而这一物理量正是由电流和电压同时决定的.

那么,如何有效引导猜想呢?可行的办法有:

2.1 观察猜想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与猜想目标相关联的情境,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合理猜想,这样既可以为后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又可以发现新的结论.如:弦乐器的音调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可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弦乐器上有几根粗细不同的弦,使用前常需要调弦,使用时手指按在弦上的不同位置等,学生自然就能猜想到:可能跟弦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

2.2 归纳猜想

就是通过某类物理对象中一些个别对象具有的某种属性,而猜想该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如“液化的方式”,可根据“露”是早上有而白天就没有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学生很容易就能提出“降温”使气体液化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