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滨海爱心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滨海爱心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片临海的墓园,园内绿荫匝地,情致悠然。赵朴初、丁玲、萧军、白杨、赵丹、舒秀文、金山、郑君里、新凤霞、欧阳予倩等许多文化名人的衣冠冢、纪念雕像,为古园平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先生也葬在这里,墓碑上的那头老黄牛依旧笑春风。奉贤滨海古园是上海建造最早、面积最大的墓园。墓园北入有亭台楼阁,南望有海风习习,清静幽雅倒像一处公园,副总经理顾士秋说,确有临近人家将此处当成休闲之所,青年男女还在里面谈恋爱哩。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生命的表现形式。说到扫墓,那是活着的对逝去的怀念,向来是中国人的一桩大事,绵恒千古而不朽。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公务忙,人人都恨不能克隆个自己出来,再重要的事也难把一家人叫齐,可一说给老母老父亲人扫墓迁坟,谁都是一口应承,天大的事也得摆到后面去。有消息说,人大代表提案、政协委员议案,都想把清明定为法定假日。其实,即使不是假日,单位领导也通通“大赦”,员工请假扫墓,统统准假。不准?员工没准跟他拼命,更不管什么扣钱一类的小事了。

这是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刻下的烙印,但更有些传统的习俗难改。比如焚香烧纸,一烧起来就不可收拾。墓园松柏多,那是芳香型油质树种,一烧一大片,消防压力大。每年清明,为了防备出事,古园事先预备了4台消防泵,1辆消防车,200个人的预备队,桶里装满水。哪里着火了,就奔哪儿去。

在滨海古园一路走来,各种形式的墓葬一一展现在眼前,除了传统的墓葬外,还有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每一种墓葬都做得精巧完美。

海葬是近些年政府倡导的方式,文坛巨匠巴金即是海葬。滨海古园的海葬楼,是全市唯一的海葬凭吊地点,楼前几座大理石墓碑,刻着1999年以来上海所有逝者海葬的名单,另有两块原生态石刻,其中之一便是巴金先生的石碑。以往,海葬者家属无处凭吊亲人,政府特设这样一块地方,每年清明前后,大碑前总是堆满鲜花,生者登楼望海,悼念亲人。

树葬、草坪葬和花坛葬这些墓葬形式,在上海是2002年开始的。因为要提倡这样省地、美观、自然的墓葬形式,价钱上有优惠,总体是经济型的,而且这样的墓葬越多,环境越好。据说看上的人不少,尤其是草坪葬,得到不少文化人的偏爱,如“园丁苑”里,大都是草坪葬。

但是,传统的墓葬仍然占了高比例,其它墓葬的总和只占20%,海葬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传统的形式一时间尚难被取而代之,特别是海葬。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任先人随风逝水而去,还不是件易事。释怀于天地的这种高尚的文化境界,离我们还远着哩。

滨海古园的墓群有分类,如园丁苑、天使苑、劳模苑、名人苑等等,最新添的一处叫“爱心苑”,有一段故事,听来令人为之动容。

一位上海老教师,几年前为她仙逝的丈夫在滨海古园买了块墓地,因墓园的工作人员服务到位,热情待客,他们和这位孤寡老人相处甚好。老人感动之余,竟将百年后的大事超前办妥,将现有的一套价值70多万元的房子捐赠给古园,现已办理了所有手续。古园认为这是件有意义的事,便加大投资400万元,拓出一块300多平方米的墓区,以老人的名义建了一个“爱心苑”,今年正式开苑。墓地上的雕塑是一颗心,一本书,聊以纪念。即为彰显“爱心”,苑内墓穴主要提供给孤老,一部分是无偿的,大约有7000个墓位,还有一部分面对有子女的经济困难的老年逝者,稍许收点钱,也就几千元意思意思。

滨海古园还有一处松涛苑,存放着不少殡仪馆无人认领的骨灰。上海像这样的点也有不少家。墓园有心,行此善事,也算得一种文化新风,颇值得推崇和提倡。

到墓园当然是扫墓,扫墓也是消费,但是又不能尽入消费社会。因为,这里毕竟不同于纯粹的商业环境。比如:墓园经常代为描字,代为清扫,代为售鲜花等,收取些服务费用,致使不少年轻人把消费观念带入墓园中来,觉得我付了钱,你就应该帮我照管好。但是老顾说:“墓园代做得太过分,大包大揽的,扫墓就失去了题中应有之意。”扫墓,清理杂草,整理墓碑,拂拭灰尘,虽然事情不多,但这是一种向先人表示尊敬和怀念的形式,形式的意义有时远大于实质。所以墓园在考虑,以后要发放一些简单的清扫工具,如毛巾、餐巾纸等,让祭扫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